行走澳门街(五)

作者: 悠悠予阳 | 来源:发表于2021-06-11 11:02 被阅读0次

    下一个要去的地方,当然就是此次行街锁定的目的地———主教座堂(即大堂)了。自从喜欢上穿街走巷之后,每到一个城市,只要有点空闲,我便会锁定一个目标,启动行走游戏。

    对我而言,目标与过程地位同等。此次目标是下一段行程的起点与过程,此次行走的过程又是中途的驿站与目的地。

    记得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我想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反过来而已。穿街走巷或者旅行,就像人生的一场游戏,既期盼目的地如愿所偿,又关注于沿途的惊喜与异象,好与坏我全盘接受,如同人生无常。

    走着,想着,来到了板樟堂巷,这是通往大堂的街巷之一,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似乎在澳门,“条条街巷通大堂”。据我所知,最终连接大堂的街巷至少就有四五条,而这四五条的每一条又连接着另外的四五条… …。

    让我惊讶的是,这里居然新开了一家大利来记。这家以猪扒包驰名的一间澳门小餐厅,曾经仅在氹仔旧城区独此一家。

    据说猪扒包由柴炉烘培,外脆内软,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出炉,售完即止,引来食客络绎不绝,长队绵延不断。

    如今,连锁店在澳门三岛,不说是遍地开花,也是根植于每个重点区域,如同麦当劳和肯德基之于澳门。出售时间也不再限于下午三点。

    但大家伙儿,尤其是内地游客,仍愿意舍近求远去到氹仔,找寻这家人头涌涌、排长队的老店,甚至没有座位,也不管不顾,迫不及待拿着刚买来的新鲜出炉的猪扒包,坐在街边台阶上,啃得嘴忙手乱。

    几次到澳门出差,我都是紧紧张张、忙忙碌碌,竟然无暇品尝敢与麦当劳、肯德基媲美的这款澳门汉堡包。既然这次送到我眼前,正好又是午餐时间,我的胃肠也开始咕咕叫唤,那就享用一番吧。

    走进这家空间如狭长过道的小店,坐在最里面靠近楼梯的一张两人坐的小桌边,点了一份猪扒包和一杯柠檬茶。

    靠墙的两边,交错摆放着七八张两人位的小桌,有几张拼在一起,成了四人桌。想必楼上也是如此光景吧。食客三三两两,进进出出。我倒喜欢这样的氛围,人不多,但又有几个,不至于寂寞冷清,又不会嘈杂纷乱。

    室内的装饰带有葡式风格,墙裙贴着白色瓷砖,其边缘,是典型的葡式蓝色花纹边。凸凹不平的白色墙面上,挂着几幅猪扒包和饮品的不同款式的图片,供食客挑选,还有一大幅图片是该店第二代掌门人陈嘉仪体态丰腴、笑容可掬、手端绿色盘、托着猪扒包标志性的照片。

    食物上得很快,正合我意。绿色的盘托起的猪扒包,与陈嘉仪手上那份几乎一模一样,可能更加让人垂涎三尺。

    记得一位澳门吃货朋友说,这个店是60年代陈嘉仪的母亲,有九个孩子的郭来好女士在氹仔岛为了养家糊口而创办的。

    到了70年代的时候,岛上基建项目扩大,工人早午餐所需增多,市政厅有位土生(当地出生并有葡萄牙血统的澳门人)厨师教陈妈妈在包内加入猪扒,并教她用葡萄牙的香料配方,陈妈妈之后又请教了中式厨师如何把猪扒炸得更嫩滑,于是生意渐渐好起来。

    80年代,喜好烹饪的陈嘉仪学校毕业后进店,很快掌握了店里所有工序,成了技术总监和第二代掌门人,迎来了猪扒包的迅猛发展期。

    我一边看着这个绿色盘子上的食物,一边想着它的发展史,小心翼翼拿起来往嘴里放。我不是美食家,不具备这方面的身体条件和敏感味蕾,但通常我依然愿意细细品尝,试图尽最大努力多尝人间美味。

    虽不能辨识出是否最贵的巴西猪扒,是否葡萄牙的香料配方,以及是否加拿大的面粉味道,但慢慢咀嚼,竟然也能感受到特别脆的面包皮,特别有咬劲的面包心,和特别滑嫩的猪扒肉,还有香喷喷的气息,热乎乎的温度,让人大饱口福。

    这个融汇了世界各地食材和烹饪技法的味道,远不是麦当劳和肯德基所能比拟的。然而我词穷,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只能傻傻地用“独特的澳门味儿”来概括。

    (未完待续)

    注:文章与图片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中人物肖像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摄于2016年6月22日澳门板障堂巷大利来记门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澳门街(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ke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