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同身边的同学or朋友讨论过类似的问题,xxx怎么样 xxx讲的多深刻。或许同每个人喜欢不同的电影每个人喜欢不同口味的菜品一样,对于不同的书不同的观念每个人的认可度不同,再者书对于读者以及读者自身经历的延伸度有深有浅,我们很难找到与自己体味相同的人。
每次和身边的人讨论起这个话题,我总会激情澎湃地把自己喜欢的谈论一番,然后义愤填膺亦或是平淡无奇的争论几句我没感觉的……我眼中的好书其实很简单,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么什么书又会带给什么人不同的回响,又取决于个人经历、价值观种种。有感而发(几年前的感现在想发),个人观点,仅此。
如果网上搜索书籍,推荐的大多是销量几百万的各类小说,他们大多有一个特点——情节连贯跌宕起伏,对读者看下去有很大的吸引力。诚然,每个人喜欢看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就像有无数观众喜欢跑男等等,什么都不为,就只是为了娱乐,使自己开心而已。我想说所谓畅销书很大一部分和这个类比没什么不同,消遣而已,或许会有人站出来说就是有些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等等,但对于绝大部分受众,很难说它有多大的影响力。
比如《摆渡人》《偷影子的人》描写的某某爱情故事的全过程,《岛上书店》描写的生活里的一个写照,《追风筝的人》描写的战争中的错误与自赎 这类小说最多只是在给你陈述一个故事,不是说这样的故事怎样,只是就它外显出的价值、抨击感来说 并不足以使人们把它放在为人称道的高度上。就如同本人无法理解《肖申克的救赎》被排在电影top3的位置,而不是这个电影本身存在什么问题。
在这个大类的书里,还存在另一种温馨之类。也是没什么带来即现的价值感,而是久久不能抹去的余韵。正如《无声告白》《解忧杂货店》《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它们胜在不言而喻的感觉上,你可能无法清楚的讲懂这些书带给你什么感觉,但是每次谈起就总会莫名的升起欣慰的乐感。
另外,你没法否认经典的力量。强大的震撼力和莫名的神秘感总会给你带不同的体验感。比如 《飘》:点滴记录一名女性的成长和爱尔兰家族的兴衰and南北战争的缩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伟大的人和他为爱人付出的伟大的爱情《月亮和六便士》:成功的另一种定义。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经典不会错。
个人经历+价值观契合+性格相似(用语喜好)=好的感受~认同~生活体验契合~加深认同 一次次回响~专属好书。我钦佩外国大文豪信手拈来的道理,他们似乎经历了十次人生,然后文章里只是浮光掠影地记录了几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读书超过某个量时才会明白好书的衡量标准,才会明白什么是消遣时间,什么是堆砌成生命的意义;什么书看了一遍点点头合上,什么书让你念念不忘 想看第二遍第三遍 甚至在很多时候还会再浮现起。
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认真看过书了,我想是时候拿起书,在某个太阳升起的清晨或者阳光普照的午后,打开扉页,仔细的品味一番了。
喜爱的书如果哪天突然感觉来,如果哪天遇到什么事,我想我会为我看过的每一本好书认认真真地写一篇书评。eg. 《三体123》《红与黑》《百年孤独》(一言难尽emmmm)《她世纪》《海边的卡夫卡》《我在这里做什么》《消失的地平线》《活着》《堂吉诃德》《欧亨利集》《边城》《孤儿列车》《麦田里的守望者》(用来diss的)and其他种种让我感受颇深的。jieguofaxianhaowanleyijingerziyougaishuowolenanguonajiuzheyangbawanan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