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进入我们的下意识。一旦遇到某个场景,就会自动产生下意识行为。
在生活中,当遇到烦心事时,我爱钻牛角尖,然后,把事藏在心里,藏着多了,胸口就会好痛,失眠、掉发随之而来。循环反复,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我知道,这个自寻烦恼的习惯不好。但是,却苦苦挣扎,找不到答案。
现在,我尝试用《掌控习惯》的四招来试试:
一、发现问题。
1、提示:秘诀在于“显而易见”。
一种行为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我们就越不可能有意识地去想它。而要想改变习惯,我们就要一直保持警觉,也就是说自我觉察。
常用方法:
(1)习惯记分卡:在清单上,列出自己常见行为,使用“-”、“+”、“=”记录习惯的好坏。每次用小本子记下行为,列出行为给解决问题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2)习惯叠加:常见格式“当X情况出现时,我将执行Y反应”。比如:早上闹钟响了,我就开始瑜伽。当不开心的,就用小本子写一段心情日记。
(3)环境布局:给自己创造志在成功的环境。为了多喝水,我可以把水瓶装满水,摆在非常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为了提升思维能力,把书籍放在触手可及的每个角落。
2、渴望:秘诀在于“让它有吸引力”。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的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递脉冲的化学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进行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经研究表明,当人们渴望获得前,或者预测机会会到来时,多巴胺分泌旺盛。随着多巴胺浓度上升,人们釆取行动的动机会增强。
常用方法:
(1)习惯叠加+绑定喜欢:即将需要与喜好绑定。比如:我要做十次立卧撑跳,才能查看脸书上最新动态。我要写完心情日记,才能看手机信息一次。
(2)社会影响:人们最初行为产生于模仿社会群体习惯,最常模仿对象包括亲近的家人或朋友,所在大环境,有权势的人。比如:为了扩大朋友圈,我加入了读出生产力训练营,结交了同频的朋友,相互督促,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3)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尝试将好习惯与积极的感受相联系,将坏习惯与不好的预测关联。比如:看看生病的人,回想一下病床上的自己,我尝试跳出了庸人自扰的怪圈。
二、解决问题。
1、反应:秘诀在于“让它简便易行”。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行为通过重复逐渐变成自动化的过程。而人性的弱点是趋利避害,追求简单好用。比如:看电视比看书受人欢迎。
(1)简单易行。用微习惯来帮助固化习惯,我们可以从时长、步骤、复杂度三方面着手设计。比如:把大象放入冰箱有三步,打开冰箱门,放入大象,关上门。写文章可以釆用总分总结构。每天看书三分钟。一旦行动步骤简单了,更能激发人们采取行动。
(2)改变环境。《断舍离》提到的阻断物的入囗,筛选必要和喜欢的物品,舍弃不需要的,放下对物的执念。平常,不开心时可以进行自我思想的断舍离,只有物质(或杂念)少了,釆取行动的速度才会更快、更准。
(3)消除阻力。每次行动后进行复盘,一方面发现优势,从而保持;另一方面找到不足(或阻力)进而改善。戴明PDCA模型,能帮助我们持续改进。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复杂步骤、改变环境、增大阻力方法改变坏习惯。
2、奖励:秘诀在于“让它令人愉悦”。
行为转变前三条定律-让它显而易见、有吸引力、简单易行,增加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而令人愉悦,则提高了行为重复的可能性。
(1)即时奖励。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效果出现前保持好的习惯呢?我们要学会即时奖励,让奖励与我们期待的身份保持一致。比如:为了健康,省下买甜食的銭,购买健身器材。每觉察到一次坏心情,就存一块钱,用于旅游。录制视频,给自己反馈演讲效果。
(2)行动跟踪。每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就记录一次,一周或一个月后,统计行动数量。如果出现意外,行为中断了,必须马上接上,才能让习惯不间断。
(3)行动宣言。为了成为理想的人,可以设计行动宣言,每次行动前读一下,更能强化行为。
从现在开始,让好习惯为我所用,高品质生活不再是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