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名为《案头只放一本书》,思忖一下,我的这部案头书至少有半年了,刚才终于读完了,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虽然我早已不记得前面的内容。

这部书就是皇皇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共四卷,从去年夏天开始读起,读完三本之后束之高阁,最后找出来,总算读完。像这样史诗般的巨著还是第一次接触,未能一气呵成,导致先前的人物、情节、感受全然忘却,努力从书最后的“内容概要”部分寻找记忆的影子,却也非常模糊了。书中塑造了安德列公爵、娜塔莎、皮埃尔、尼古拉等主要人物,也有拿破伦、俄国皇帝、元帅、将军、贵族等,人物众多,人性鲜明。这不是一部长诗,不是传奇,而是一部作者对战争的叙述和思考。有些章节的开头部分,作者会冷静地思考和分析一些问题,辨析一些概念,如机会和天才,权力和观念,行动与命令,群体和个人,自由和必然,民族运动如何产生,社会责任怎么履行,战争是怎样产生的等,这些思考结合实例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一些观点和说法今天看来依旧深刻而有力:“我不知道某种现象怎么会发生,无法知道,也不想知道,就说是机会;看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产生同人类本性不相称的行为,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就说这是天才”;“史学家注意的是事件的结果,艺术家关注的是事件本身”;“所谓伟大人物只有微小的作用”;“行为有两种:一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另一种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科学能调和一切矛盾,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具有不变的”。

关于读书,看到网上关于方舱医院里安静读书的人,网友称之为“清流哥”,真可谓尘世中的一缕清流,不由想起了陶公的句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其实,读书应当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净化人们的心灵,少一份浮躁,多几丝清静。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本书,书名是《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曾告诉他的学生:“任何时候读书都是有用的,因为读书不是起点,而是归宿。只有在读真正的好书时,才会感到,有高扬的神性在召唤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