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上《声音的高与低》教学反思

四上《声音的高与低》教学反思

作者: 科学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9-30 10:18 被阅读0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振动时发出的音高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执教后发现的教学难点:

1.伸出桌外不同长度的钢尺的音量变化明显,学生的观察点偏向音量

2.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较高,学生按压不紧,尺子伸出桌外很短时很难拨动,振动现象不明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声音的强弱

二.认识音高,用来描述声音的高低

三.观察: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振动时发出的音高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1.明确目的:观察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振动时发出的音高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我边讲述边演示然后板书:20厘米  15厘米  10厘米  5厘米)

2.讨论方法:

改变的条件(学生根据板书能回答:不同的长度)

不能改变的条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能基本回答到:拨力大小。然后我们还讨论了怎么样保持拨力大小一样的方法)

实验方法:确定伸出桌面的长度(4.2班有学生填写长度依照的是尺子的摆放,他们组是这样放的,

所以结论刚好相反,因此在指导记录时有必要带领学生读懂记录表的每一项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实验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巡视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3.1学生按不紧尺子,所以教师在示范要告知学生用手掌沿着桌面边缘按压,虽然没有压紧也能得出相同结论,但规范的操作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意识;

3.2有的小组使用的是总长20厘米的塑料尺,当伸出桌外长度为3厘米时,学生拨不动,所以学生就说看不到尺子的振动,当时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师:“听到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这说明尺子在振动吗?”

生:“在振动。”

师:“在振动却又看不到,这说明了什么?”

生:“尺子很短,看不到。”

师敲很沉重的讲桌:“看到桌子振动了吗?”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有些现象是不明显的,所以我们就要动脑筋在很多方法中选择现象明显的来研究,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3.3 尺子伸出桌外较长时(15-20厘米),很容易拨动,但对比较短的长度,音量明显很小,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偏向了音量。

四 整理数据,交流汇报

  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数据:

1. 根据你们记录的数据完成柱状图

2. 研讨: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的记录表和柱状图中,你发现声音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是什么?

指导学生上台汇报

五 得出结论 学生笔记

六 研讨练习课本上15页的三幅图(4.2班因为到这个环节时就下课了,所以布置成了家庭作业)

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改进

1.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的方法。促发学生对实验的深度思考。

2.带领学生读懂记录表的每一项内容

3.指导实验操作:按压方式,尺子伸出桌外的刻度方向

4.选择的材料我进行了多次试验,对比了钢尺和塑料尺,发现可以优先选择塑料尺,因为钢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家长、班主任不支持学生购买和携带;钢尺产生的音高效果不如较软的塑料尺,下图是我的试验对比。

我的感悟:

1.材料不要多,在于精。我们是做研究,不是过材料。课堂是学生的,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一起尝试解决。

2.真正的探究应该像科学家从事研究一样,可能有失败、有沮丧,也可能将实验推倒重来,甚至完全不能证明假设。我不要求这一节课一定要得出书上的结论,但要求这一节课学生一定是和我一起在做研究。我们的成长是在对话中获得。

后注:今天上了四一班的课,学生实验的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

1.十个组没有一个组能用准确的词语表达(高,较高,较低,低),尽管我已经指导过并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反应区别不清“高”和“较高”;

2.学生在第一次实验完15厘米后就填写了记录“高”“快”,我预设学生会根据后面的实验进行修正,但没有,有的组填写了几个“快所以我就追问:“这几个快有不一样嘛,哪个慢一些,哪个快一些。”尽管我这样引导,学生还是反应不过来,不会修正,我不得不暂停实验,给学生讲解这几个词的区别。

同样的课,两个班的差距十分明显:思考的积极性;实验的准确性。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4.1班昨天上的课有一半以上的人去练舞了,因为已经练舞耽误了几次了,所以我决定还是继续上课,今天上课时我复习课上一次,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所以一来就蒙了

2.今天我自己有点累,上课的热情不够高

3.效果好的班我的引入是:让我们来观察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时的声音高低变化,然后我把今天的实验说的特别有挑战性,有意思。最后在汇报时提出“音高”的概念

效果差的班我是先引入“音高”的概念,然后实验。感觉学生兴趣明显不如另一个班

我的思考:

1.教学是生成的,需要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反应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也是教师不可替代的原因

2.教师需要休息好。饱满的热情能激发班级的学习力

3.课堂学习的仪式感能影响学习氛围

4探究从真实情景出发,学生可能更喜欢从观察探究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上《声音的高与低》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ru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