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的那句,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颇有意思,脩是因为干燥而缩到一起的意思,又叫脯,在这里指代肉干、腊肉。束是十条的意思,所以束脩就是十条老腊肉,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条腊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看来要想向孔子请教学问,也是需要一定的财力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十余条老腊肉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随便拿得出来的。孔子对确实拿不出十条老腊肉的人,也不会就拒之门外,但拿着十条老腊肉来拜师学艺的,应该是教得更认真,会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讲给他听,一点儿都不会觉得麻烦。
这和我们想象中的孔子的人设似乎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师级人物,怎么能口口声声将十余条腊肉挂在嘴边呢?来作为收徒标准呢?可大师也是人,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不是神话里的人物。也说不定,孔子拿这些收来的腊肉去做了公益,去接济了那些在人间烟火里挣扎的穷苦人。
从而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际的、可爱的人,说得明明白白,让前来求知者有个心理准备,要想让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拿出你的诚意——十余条老腊肉。不要金子,不要银子,拎着十余条腊肉上门拜师,想象着就挺有喜感,多么接地气呀!
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如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很好了。”就是说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到七十岁时,每天能有一顿肉吃,或者每两三天吃一顿肉,就是很好的生活了。能吃上肉的,也不会是穷苦人家。腊肉不只是象征着人间烟火,也反应出了经济实力。
孔子一次要收十余条腊肉,可能还要看是什么腊肉,用什么样的烟火熏制腊肉也是有讲究的,用乌木、紫檀木或者樱桃木、沉香木考过、熏制过的腊肉,其香味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孔子肯定是一个对吃肉这件事有见地的人,对送来的这些腊肉是用什么木材熏制的,一闻就会知道,也就可以从人们送的腊肉的香味里看出他们拜师的诚心和实力。
推而广之,我们对人性也有了一个常识的理解,并且要坚定的相信,即使是再好的朋友,看他时都要记得带礼物。如果实在想不到带什么,那就带上两吊腊肉,既有烟火气,又有《论语》感,背后还透着隐隐的赞美,赞美收腊肉的人就像孔子一样。不过,这只能针对读过《论语》的人,知道这是表示尊重,不知这个典故的人,看你拎着条老腊肉登门拜访,也许会不屑一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