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杜琪峰
主演: 黄秋生 / 吴镇宇 / 张家辉 / 任贤齐 / 何超仪 / 更多...
类型: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06-10-19(香港)
片长: 108分钟
又名: 放逐 / Exiled
IMDb链接: tt0796212
首先声明,在观看此片的时候必须删掉片头与片尾的字幕,虽然造成了极大的悬念,但纵观整部影片,与片头片尾所说的东西没有一点关系,所以悬念变成了雾水。我想这字幕出现也许不是杜导的本意,至于原因是什么,大家不用拍脑袋都明白的。
抛开片头与片尾也就是抛开了警察,什么卧底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最好离得远些,让我们看一部纯净点的江湖片,血腥的,哥们的,道义的影片。
五个杀手在澳门回归前重聚了,他们要解决一些矛盾,于是,故事开始了,这里也没必要重述,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男人戏,戏中唯一的女性(当然还有两个妓女式的人物只是过场)是和的老婆,还有一个孩子。
这女人与小孩成了江湖义气的证言,我们会发现这五个人所有的动机几乎都来自于这个女人和孩子。
首先,要为女人与孩子准备上一笔钱,于是五个人聚在一起准备干一票。这一票干下来了,和的后事也就铺垫好了,故事偏偏就没有可讲的了。于是,大飞在五人准备行动的时候出场了,各种矛盾出现在酒店里。火的背叛,和的一枪之恨令大飞十分地恼怒,本来做票的事情转瞬间变了味。这是为故事继续所特意安排的情节,大飞以为他能控制全局,但他错了,五个家伙逃了出来,虽然和因此受了重伤。
第二次为女人与孩子而战则是结尾,四个哥们放着黄金不要,却只想着救出和的妻儿,于是,在旧旅馆中,一个易拉罐后,所有人都死了,有些惨烈,但魄人心动。
于是,这部戏中妻儿的角色无疑就比《无间道》《黑社会》中显得重要得多,是一个动力源,与花瓶式的相去甚远,更何况何超仪的表演也称得上可圈可点,一段火葬阿和,极有暴发力,这也为以后的冲动而误解阿火等人埋下了伏笔。所以,虽然是部男人戏,但此片中的女性绝对是值得大家瞩目的。换句话说,有这样的老婆,阿和准备后事的心理也相当值得赞赏的。
但此时却出现一个问题,这两个动机看起来是如此的平常,翻遍港式影片,关于为后事准备大干一场,为朋友妻儿生命赴汤蹈火的情节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那么我可以毫不怀疑的认为,此片在大情节的设置上毫无新意。
但影片好看,这是共识,显然其中的因素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一个没有《PTU》那种机缘巧合式的故事,它的好看因素似乎只有在细节设置上了。
在谈论细节的问题上还要先说一说黄金之旅,这似乎是游离在这个故事之外的事件。没有动机,只有跑路,茫然间发现一个宝藏,然后渔翁得利。首先黄金这东西是一种诱惑,尤其对于这四个无家可归的家伙来说,其次面对朋友妻儿被困的情况下一种抉择,导演很明显用一吨黄金衡量了一下友情的价值,雪的那几句自问的话证明这一切,取舍是很明显的,也是导演要张扬的东西,尤其没有意见分歧的取舍令我们感到血脉的膨胀。所以,黄金之旅在我看来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情节点,但其目的却是为最后一场戏做铺垫的。所以换一个情节,只要能建构出取舍便成立了。但此过程中的细节还是相当值得玩味的,下面再有叙述。
在影片中,细节重复强化的地方有很多,第一个便是硬币。抛硬币总是代表了一种迷茫的状态。首先我们要看看故事的背景,回归前的日子,所有人都有种迷茫的心态,我想这也是导演当时的一种心态反映,十分正常的,于是抛硬币,“去哪儿?”成了影片中极力强调的一个细节,我们要看到,抛硬币主要决定的有三件事,一是歧路,不知何去何从,硬币决定了一切,这是一群被放逐的人,一群找不到家的人。第二件事是对黄金的态度,做还是不做?虽然可以看出四个人心中有钱的渴望,但还是听从了硬币的决定,这是一种心态的被放逐,只有对凡事了无兴趣的人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富时才会如此让硬币决定他们的命运。第三次则是面对财富与朋友妻儿命运的时刻,硬币被扔进了水中,朋友之情战胜了一切,责任,放逐的心在那个瞬间找到了方向,虽然他们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总比没有目标的好。
许绍雄扮演的警察共出现了三次,我们不愿意,但又不可避免地要说明,这是一种被抛弃的心态。第一次在阿和家门前,作为警察,默视了这一切,第二次在阿和受了重伤之后,警察溜掉了,第三次则是在旧旅馆外,警察再一次等待而不干预。显然这与早期港片中警察总是迟到的情节十分不同,那是为了突出个人主义,而这一次却强化了警察对黑社会的放纵。其实与其说是放纵,更莫若说是对这些人的一种抛离,一来表现了当时政府回归前的一种心态,另外一方面则表现了黑帮分子们的无助,这个强化是种可悲的心态。港氏影片中多有此类的描述,仿佛是一种弃儿的心理,挺凄凉的,但事实如何,本人就不知道了。
由这两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我们看到了主人公自身的放逐,也看到了政府的放逐,于是,影片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那种心态的描写已经是尽显无遗了。
到了黄金之旅的部分,荒地无边,影片中的人物孤立无援找不到任何方向,而雪一连串的自问,以吨为单位的评价,这都是表现了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虽然得到黄金后,每一个人似乎谈到了自己的理想,但可以看出,这理想只是一场暂时的狂欢,随即立刻被大飞打乱了。这时我们会发现黄金之旅在影片中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为了最后一场戏的铺垫,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说到杜箕峰的电影,不能不说其枪战的场面。这部影片中的枪战场景很多,其拍摄手法几乎类似,先是做好表面上的张力,给观众造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张感,然后一但爆发就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此种拍摄方法类似于美国西部影片中的对射,都是在氛围上做足了文章,然后一触即发,狂乱,嚣张,令人喘不过气来,运用快速剪切,升格,特写等各种手段,短短数秒给人一种极大的暴发力。同样是写意的,杜比之吴的枪战场面要严峻可怕得多,然后是沉寂中的对场面的直面,寂静,活着的人或局外人的放松,却显得很残酷。影片四处枪战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阿和家,酒店,医生家还有最后的旧旅馆中。唯一不同的是劫金的一段,狙击风格,干练清晰,没有太多的影像技巧,显得较为真实。但我们的观众却和阿火等人感同身受着,仿佛是一场表演一样。
在世界影坛中,兄弟情一直是港片值得骄傲的地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绩。从早期的吴氏电演到现在的杜箕峰作品,兄弟之情总是能做足了文章。这部影片中除了一些大情节上人物的决择可以表现这种兄弟情,在小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血脉贲涌的感人场面。带点喜剧风格的收拾屋子,几个人推车的亲密无间,甚至还有在枪战中的配合(尤其是争夺濒死的阿和一段),这所有用镜象表现出的兄弟感情都令人感到十分地激动而且直接。但当何超仪一连数枪打在阿火身上的时候,这种误会式的兄弟情谊更达到了极致。杜氏作品中的兄弟之情更多的是一种影像表现,这一点在港氏作品中其实是很少见的,吴宇森的兄弟情大多是一种短语或气氛的营造。恐怕这与影片的整体风格有关。
从故事的角度来说,本片似乎远不如《机动部队》,但毫无疑问,此片绝对是杜箕峰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我们几乎随处可见杜氏作品的标签式痕迹。不过,本人有一个怀疑,就是此片与《枪火》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会不会是一种瓶颈呢?另外,那种放逐的心态若造成内陆院线的拒绝多少也是一种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