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图书馆的二层西库,身边的同学大都眉头紧皱,我想大概是为十多天后的英语考试发愁,但其中更多的应该是在为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做冲刺。我不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但我仍然眉头紧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生活抱有感伤的情绪。悲观的人生态度可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和他们一样迷茫,或许是因为我的大学生活行将结束了吧。
我的大学,是孤独而遗憾的四年,也是成长与自立的四年。
关于生活
我的大学我大部分时间在宿舍、食堂与图书馆之间度过,我一个人尝过了学校食堂的每一个窗口,但我最爱吃的宿舍出门左转的一层第二四个窗口,我爱吃麻辣拌,但是来到了西安,我不太能吃辣,现在吃得最多的是酸甜微辣,但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别人说到这个口味时,我满脑子都是问号“这是个什么味道?”,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这个口味的,或许它的味道就像生活一样,混杂着酸甜与辛辣吧。
我走遍了学校的角落,但我每次去往有男生的宿舍楼总是很紧张,不敢抬头看,假装自己很忙,一直盯着手机看,其实并没有人给我发消息。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我能接触到的男生大概就是班级中爱来上课的那几个吧。在图书馆的时间,多半都是自己埋头苦干,也不曾清楚地知道对面女生的头发有多长,身边的男生在看什么书。或许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没有可能在大学里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但其实,是因为我丑。
之前是与宿舍的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后来分了宿舍之后,我与新舍友并没有交情很深,(当然与原来的舍友之间也没有什么难忘的情谊),宿舍便只是我生活与睡觉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是我把当时的家教时间记错了,提前到了三个小时,结果敲了门之后发现别人不在家。再折回学校当然没有任何意义,附近也没有收留我的去处,我只好选一个时间上合适的电影,这便是我一个人看电影的开始。后面,我习惯了那样的感觉,没有人认识你,当然也不会有人关注你,能干的事情就是在黑暗中静静地享受荧幕。这种感觉好像整场电影只有你一个人在看,是专属于你的。
我也会去逛街,大部分时间是与我不在一个校区的妹妹一起。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她小姨再婚的丈夫是我外婆某个兄弟的儿子),我们初次见面是在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我们是老乡,也是大学同学。我和她经常在老校区的那条长长的小巷子里寻找好吃的,但多半都是她推荐的,因为很多时候她与舍友一起在外面吃饭,而我自从搬到了新校区之后便没有机会去寻觅那条小巷又开了哪家新店。我和她在一起,像是回到了老家的感觉,没有伪装的包袱和学习上的压力。她善解人意,她总是为我开导,她是我很好的朋友,也是大学里唯一能敞开心说话的人。我们还去过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有时候是为了看一场电影,有时是买衣服,有时候便纯属瞎逛。但都留下了我们的欢乐。若是没有她,我可能很难撑过来吧。
我去过一些地方,或许能算得上旅游吧。大一时和闺蜜去了重庆,记得当时是五月份,重庆的天气已经很燥热。我们一共停留了三天,把大家认为必去的地方大概走了一遍,吃了重庆老火锅,实际上我觉得没有传说中那样独特,和其他地方吃到的差不多。不过这大概因为我对吃的不太敏感,也说不出来其中的差别。亦或许我们没有吃到正宗的吧。后来,我和班里的一个同学跟了一个大学生团去了湖北神农架,当时天气不太好,连着几天都在下雨,大巴上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同学,也有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后排。当时我很佩服他的勇气,但现在的我与他一样。此外还零零散散地去过甘肃几次,成都去过两次,但都是短暂的停留。第一次去北京是在今年的九月份,去参加北师大的推免复试,与在北京读书的闺蜜一起感受了北京的所给人带来的无能为力感觉。青岛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大多和母亲在青岛打工,那座城市在我的想象中存留着父亲的记忆,今年我也一个人去了青岛。
我喜欢听老歌,但我一般与别人谈起我喜欢的歌时,我都没有讲真话。我怕别人说我土。我喜欢一个人去坐公交,从起点到终点,戴着耳机,有时候是随机播放,有时候会一直单曲循环。如果天气好我会把车窗打开,风就吹在脸上,我也忘了当时自己在想些什么。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我喜欢一直望着窗外,当然我也不记不清自己到底在看些什么了。
我如果不开心,我会一个人在图书馆发呆,实在难受会去操场跑步,有时候也会自己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用手机在宿舍看,配着电影情节便把自己的情绪消化了。其实,之前我更多的时候会给我在北京读书的闺蜜讲。后来我发现自己与她的对话几乎每次都是我诉说生活不顺为由,我便慢慢地自我解决,通过音乐或眼泪。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听不到李志的歌了。
关于学习
我的大学我现在大四,我不是考研大队的一员。我在今年上半年已经确定了学校,最终在9月份走了流程,是成都某知名985高校的准研究生。我想,这应该是前三年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过去每一次坚持到图书馆闭馆的结果吧。
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我大概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所以我一直都挺自卑的。但好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方法去弥补先天的短缺。其中,努力和坚持算是一种。
刚进入大学,我便经历了失败。我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在班级中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我便在班委竞选的时候告诉大家我想成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可是我忘记了,大家能来到同一所大学,基础都不会相差太大,何况还存在省份之家的分数不对等情况。凭我蹩脚的普通话和不流畅的表达,我当然落选了。我记得当时说好了全宿舍的人都答应了选我,最好其中有一个同学没有选我(我们宿舍一共六个人,这是她亲口告诉我的:我觉得你不行!)我想了想觉得好像自己确实不行。
我们专业在我们学校只能算是普通的专业,后面了解到大家几乎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大家都准备了逃离的计划。所以在第一个学期之后,大概有十来个人都选择了转专业,但是最终顺利离开的人只有一个,因为只有她选了一个比我们专业还差一点的专业,但是她自己喜欢的方向。我当时也凭着坚信自己对汉语言有着“天然的感觉“,便跟着感觉走了,最后结果还是留在了本专业。其实现在想起来,自己到底还是没有想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或许生命中的一切早已注定。
对于新的环境总总是害怕和惊奇的,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真正进入到城市生活,对于性格慢热的我来说,好像一切都充满着挑战。每一次课都是跟着舍友一起去,但大家的速度不太一样,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老早起床的人要等到最后一个人收拾完毕再出门。也许是高中那样的生活节奏让我养成了习惯,我在等人的过程中总是显得不耐烦,我觉得这样下去会自己浪费太多时间。之后我基本上都是提前到教室给舍友占位置,但我与他们的想法不太一样,他们喜欢坐在后面而我希望离老师近一点,久而久之,她们不需要我帮占位置,我也开始一个人坐。就这样,我大学四年总是一个人坐。
虽然专业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但我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在这种不排斥的前提下通过学习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也好在我们专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计算能力,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有与同学们有太大的差距。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看书,可能是半天,也可能是一天。有时候也去自习室,但图书馆取书更方便,因此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我在四年里读了很多书,要是遇到特别喜欢的书会把它买下来,好像从此这本书就永远属于我了。我写了很多笔记,但终究还是忘了书中的具体内容和当时读书的感受,要是现在重新拿起来,我想还是会像是在看新书一样吧。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同样的事情,我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被“体制化”了。我习惯了这种节奏的学习生活,一旦有人来打破它,我便不自在。当我在某一天出去玩之后,回到学校我就会大大压缩自己的睡觉时间、吃饭时间想着去把花掉的时间补回来。但我其实知道我这样于事无补,只是想通过表面上的努力来掩盖自己碌碌无为、迷茫困惑的心理。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人们处于一种孤立和无能为力的境地时,忙碌和努力便成了逃脱这“自由”状态的选择。
每个学期末,与大多数文科专业一样,都需要有强大且持续的记忆能力。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在考试的前一两天开始突击,虽然我也会在短时间内背诵专业书籍,但是我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后消化老师讲过的内容。也许我能够以微弱的分数差异取得资格推免资格,大家会把其归结为运气好了一点。实际上,我也认为我的运气占了很多大的成分,因为在我看来文科的很多东西只要你努力去把它理解消化并记忆下来,很多人都应该能拿到很好的成绩。这实际上给了我这种智力上没有什么优势的人一个机会。我也特别幸运,因为在大一时,我计算机成绩是班级的倒数,老师差一点就让我挂在了“树上”。我很感谢老师能多给了我那几分,不然任凭我后期怎么追赶、怎么去努力都不会有机会被推免。但我也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正是因为计算机分数过低,导致我错过了很多机会。
我认为过去的这几年中,我确实是碌碌无为地度过。我的成绩并没有位列第一,我也没有在学院更别说在学校做出过什么特别的贡献。除了班级同学,大多数同年级的同学可能都不知道有我这么个人存在。或许在大三、大四时我有被人了解过,但那都是浅薄的听闻而已。我没有参加老师的课题,因为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科研天分,我虽然喜欢与老师在课堂上互动,但那都是我没有克制自己内心想要炫耀无知的冲动。同样的,我也没有因为学习上的困惑找过学长学姐帮助,直到大三下学期。
我在大三上学期之前都一直在挑选学校和专业,因为我想我肯定是要走上考研之路的。而且我还对未来抱有一种能够主动出击并选择人生道路的希望。后来,我发现自己好像可以能够被保送推免,我便开始走上了另外一条别人看起来充满希望且轻松无比的路。但这条路现在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的孤独。但我依旧珍惜那段经历,因为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荣光,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好像我的生命都是被推着走的。没有人给我指路,只有在问题出现了才去想办法解决。但我庆幸一切都还来得及。
关于大学友情
我的大学我想大部分人在入学之前都期望着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质的改观。有丰富的社会活动,能交到各种志同道合的朋友,能遇上懂我们的人。我也一样,从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结束后,我就渴望进入大学生活,期待自己能够结交更优秀的人。
但事实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有时候还会完全背离我们的希望。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社会,虽然没有真正的社会那样由于个人利益的交织而凸显人际关系紧张与冷漠,但虚伪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我曾经羡慕过一个宿舍的同学,她们看起来总是相处地融洽和谐。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看到她们一起行动的身影。在大学能够找到愿意与自己去努力做很多事情的人实属不易。但当我知道这都只是表象后,我才真切地懂得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你。看到的也不一定真实。有同学说过大学的友情就只是暂时地“各取所需”与“逃避孤独”。与他人相处,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形单影只。
我自己有很多问题,我朋友说我是个好人,只是心直口快。但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出在哪里。我多疑且敏感,脆弱而乖张。多重性格的我,对自己折磨不透。我不喜欢自己,但这好像是不能改变我就是我的事实。比起与他人共事,我更愿意自己独立完成。独来独往好像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大学能够遇到一个真诚的朋友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但我觉得很难。因为各自的生活背景造就的性格差异、同一水平的学习成绩和对时间的珍惜,经营一段真挚的感情好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彼此包容、时时刻刻照顾他人的感受、肯牺牲时间去陪伴,对于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说,不如做点其他的事情。
关于兼职
我的大学兼职占据了我大学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这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我解决生活费的方式,也是我打发时间的办法。
我记得高三毕业后,我便到我们当地的一个工厂去上班,这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进入大学后,迷茫与闲散,让我不知所措。但有一点我毫无怀疑,那就是我需要自己挣钱。家里的经济条件让我认识到努力工作挣钱的重要性。我便处处留心有能挣钱的机会。刚开始没有经验,也没有信息渠道,只能去干一些体力活,发传单、洗盘子、端盘子。后面经高中同学推荐,去带了很多家教,但都离学校很远。也受到过别人的拒绝和不屑,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感觉,奋力的感觉。
大一暑假去了新东方,作为实习生,从城南到城北,每天到晚,回到学校基本上十一点左右。在工作中,我不太善于和他人打交道,空闲时总是自己看书。现在看来,其实我并不是对书有着特别的情感,而是逃避与人相处的尴尬。我总是说错话,总是在道歉,后面觉得既让别人难受,也让自己受挫,那么还是一个人待着吧。周末时间一般都是在做家教。
大二暑假去了城中村的一个辅导机构,选择它的原因是因为工资给的高,而且要求相对较低,对于我这种没有学业专攻的人来说算是一个机会。同时,我通过与机构老板沟通最终也让我她给我在北京读书的闺蜜一个机会,就这样我一个人面试与试讲,最终我和闺蜜一起在城中村待了快两个月。我挺喜欢和她在一起,我们家庭相似,经历相似,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可以在晚上下课之后,躺在床上聊天到天亮。然后继续一天的讲课。周内的时间几乎都在学校对面的辅导机构里做着兼职,那里的老板成为了我的朋友,有需要她会叫我去帮忙,我也乐于去带那一帮小孩子。
大三的暑假完成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后,我自己参加了北师大的乡村调研,把自己开学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努力出来了,这也总算是给大三的暑假生活画上了句号。
大四一直做着两份实习,周内在一个网络公司干着最底层的人力助理。周末在一个比较好的网校做着实习生兼职。虽然很累,也很辛苦,但这对于我来说是必要的。
兼职与实习,我看到了校园中看不到的东西。有时候遇到的事情会让人觉得委屈,有时候也会在去兼职的路上偷偷地哭泣,也想过从此不干了。我最喜欢干的事情是戴着耳机一路听歌,好像大家都很安静地在生活。工作中人们忙碌与焦躁,生活差异明显。形形色色的人,有的自私、偏激和蛮不讲理。也许我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但生活一旦开始,便无法回头。
我的大学
大学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来说,也许是美好而明媚的,也许认为并不太值得在他人面前提起。若是要把每个大学生的生活做个描述,我们或许会得出一张美丽的画卷,色彩斑斓。大学意味着青春,是很多人走向不同人生的拐点。
我的大学不是轰轰烈烈,没有让人惊叹的个人履历,也没有让我难忘的友情与爱情。我的大学只有我,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