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本来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从教二十多年真正到学生家里实地家访的次数寥寥无几,可谓屈指可数。身边的教师也基本和我一样,只有遇到极特殊的情况才去家访。我见过的极特殊情况有:学生厌学,经常旷课,老师家访;学生在校受伤,老师家访;学生家庭困难,老师家访……我们更多的时候选择电话家访或者微信家访。在我的心里始终认为是老师的懒惰才不去家访,学生和家长一定是非常欢迎老师家访的。其实不尽然。
五年下学期,我每月都会评出班级学生的三分之一为班级之星,并给予班级之星奖励。六月,我对班级之星的奖励是暑假期间去家访——向你的父母汇报你本月的表现。
公布奖励之前,我非常担心:这次家访应该算一次喜讯的传达,孩子们一定会很激动,也一定会欢迎我去。班级之星有15人,如果挨家挨户的家访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有的孩子家离学校较远,我又不会开车,怎么去呢?即使这样,我也很兴奋,觉得自己向前迈进了一步,家访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那日晚饭后散步,与一位前辈谈及此事。她听后并不赞同。她认为这样会给家长增加负担,孩子也不一定喜欢。我回答,我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尽量不耽误家长工作时间。她说你还是先征求一下孩子和家长的意见再去。是啊,去别人家,事先一定要打招呼的,经主人同意才可以去的,这点我还是懂的。
在公布六月奖励的时候,我本着尊重孩子,尊重家长的原则这样宣布:六月的班级之星的奖励是——“家访”,教室里一阵啧啧声,有惊有喜。本次家访,需要你的同意,也需要家长的同意。你有这样几种选择:一是老师去家访;二是选择电话家访;三是奖励你两张“勤思卡”,不去家访。(当时我们班正在集“勤思卡”)老师先不着急要你的答案,今天晚上回家和家长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第二天,结果出来了。选择“勤思卡”的有六人,选择电话家访的有七人,选择实地家访的有两人。第三天,一个选择让我家访的孩子说家长没时间委婉地拒绝了家访,选择了“勤思卡”。这样的结果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
其实,我是一个挺随和的人,跟孩子相处很好。后来我就跟孩子们聊了此事。一是他们担心老师向家长打小报告。这点我确信,在与家长相处的半个多小时里,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说走了嘴;二是即使老师没有打小报告,家长也会训斥他们。比如,老师说你女儿这个月表现很好,被评为班级之星呢。她哪方面哪方面比较好。每个孩子肯定有缺点,老师也会提出希望她哪方面再加强一下。老师走后,那些你讲过的优点,家长好像都没听见,只放大孩子的缺点,给孩子弄得很尴尬,好事变成了坏事;三是“勤思卡”的魅力大于家访的魅力,“勤思卡”是很难得的,完成一周作业或者一周表现好才可以得一张,集齐五张“勤思卡”周末可以免写一项作业,集卡的乐趣只有孩子才懂得;四是孩子担心家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在家的不良习惯,损坏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五是家长确实工作忙没有时间,或者有的家长会从老师的角度想,非工作时间还要家访,不想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六是现在真的很少有老师去实地家访,家长可能会担心老师来家访是不是别有用心。以上种种,我都可以理解。
了解了这些之后,无论电话家访还是实地家访,我都先做了腹稿,孩子有哪些好习惯要继续发扬,哪些习惯需要加强,同时我也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并交给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这次家访目的是老师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家长老师更全面地认识孩子,增进师生感情,加强家校联系。
实地家访我选择在晚饭后,孩子家与我家比较近。因为疫情期末考试后没有返校,我带去了期末试卷,并为孩子讲解她不明白的题。五年级的孩子习作还是有困难,又送给她一本我儿子小时候用过的作文书,鼓励她多读书,勤习作。



总之,这次家访圆满地完成。新学期时,我也侧面了解一下,家访目的达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