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7/1000】关于货币政策工具,你了解多少?(一)

【17/1000】关于货币政策工具,你了解多少?(一)

作者: AlphaBo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2:48 被阅读11次

    首先来看一则2018年10月7日的新闻——

    image

    央行发布公告,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降准是经济新闻中常常出现的概念,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常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那么降准究竟是什么呢?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经济意义?

    降准的准是什么?

    答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为了理解准备金率概念,我们先简要的把商业银行的功能理解为存款与贷款(当然实际上远不止于此)。

    在中国单一中央银行制度下,央行不直接与个人或企业发生存贷关系,而呈现的是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从银行到个人或企业的路径——即个人或企业把钱存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从存款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存在央行。

    那么为什么需要这笔准备金呢?最初是由于应对提现需要。

    每天都可能有个人或企业将钱存入商业银行,那么也可能有人将存款取出,准备金就是应对这一部分需求的,除去准备金之外可进行放贷赚取利息。

    央妈规定的部分叫做法定准备金,对应法定准备金率,即法定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也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降准的对象。

    在具体执行细节上不做赘述。而如果商业银行留存的准备金超过法定的部分,叫做超额准备金,此部分不做强制,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但超额准备金多了,则可用于贷款的钱就少了。

    那么调整法定准备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就需要理解货币创造机制。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部分是基础货币,即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个人持有的现金+银行系统库存准备金)加上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体系实现乘数效应,即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

    简化理解是,假如存款准备金率为10%(此处假设10%为法定准备金率,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那么银行如果有100元存款,需要交10元作为准备金,剩下90元可以贷出去收取利息,比如是贷给企业,企业无论是自己暂时持有还是购买商品或服务付给其他企业或个人,如果其他企业或个人将这90元存入银行,那么银行将90元的10%也就是9元作为准备金后,剩下的81元又可以贷出去……周而复始,如果假设没有现金漏损,最后货币乘数为1/10%=10,也就是最初的100元实际上提供了1000元的货币供给量。

    这就是货币创造机制的基本逻辑,出于严谨需要提出的是,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理解而简化了的,极其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的货币乘数不是如此简单,而学术界早已提出和教科书不同的观点,即不是存款创造贷款而是贷款创造存款,此处不做赘述。

    了解货币创造机制之后,降准意味着什么就很好理解了。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准使得商业银行需要留存的法定准备金减少了,从而相当于增大了货币供应量,也就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那么你可能会问,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央行有其他的行为能体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吗?如果有,为什么采用降准的方式?

    这些问题将在之后的文章中一一和你分享。

    AlphaBo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所有文章,将往期文章都分类整理至:

    【目录】AlphaBo文章目录(2018/10/19-2018/12/21)

    欢迎大家阅读,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欢迎您的留言。欢迎添加微信交流:13799288215


    微信图片_20181223182637.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1000】关于货币政策工具,你了解多少?(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no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