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作者: 石小柴 | 来源:发表于2017-07-17 12:13 被阅读6次
    题图:来自网络

    中国人与“三”这个数字自古以来就有脱不开的关系。

    《左传》里的《曹刿论战》中,曹刿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思想,在长勺帮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讲述了万事万物在阴阳交互中产生。

    《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并且还将一直流传下去。

    中国成语俗语中带有数字“三”的也特别多,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句话不离本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问三不知”,“三思而行”,“三缄其口”,“三省吾身”等等。“三”有时候就代表三,有时候却表示多次很多次。这是古人的智慧。

    我小时候很好奇,为什么家家户户的房梁都是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在支撑,后来学了数学才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道理,顿时豁然开朗。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人们最常讲的是三口之家,一夫一妻一子;还有人们把破坏别人家庭的人称为“小三”,这大概也包含通用的道理,那就是打破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稳定性。

    文学作品中,若写成“男主角和女主角相爱了,最后幸福的在一起”一定是缺乏故事情节,太平凡,太单调,太没有波折,人们不爱看。那就要再引一个人,三个人的情感关系才蜿蜒曲折,才戏剧化,才有味,才有嚼头。ABC三个人物两两组合,就有A和B,B和A,B和C,C和B,A和C,C和A六种可能性,六组组合就有六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样故事就丰富多了,可发挥和可想象的空间就大了。再不行,ABC还能一起来个大杂烩。

    三,多一分则嫌多,少一分则嫌少;多一次过了,少一次不足。主人公做某件事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失败了,第三次一定会成功。如果主人公第二次就成功,则显得困难不足,火候不到;如果第三次还不成功,那就预示着能力不足,办事不力。因此,三次的设置就是刚刚好。在文学作品中,能找到很多这样事不过三的例子。

    因此好的作家也是熟谙人们的心理,利用“三”这个数字来写出好的故事,既没有不足也不拖沓。而读者若是能明白这一点,也能提供一个阅读欣赏的视角。尤其是小说电影,人物以及情节的安排有太多这样的设置,这样写这样拍实在是暗合了大众的一种心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事不过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pf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