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短,不过其实事实如此,家长面对孩子的“小问题”,其实总归就那么几个问题。
我们家孩子7岁,大部分问题也是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不专注,易分心
--闹别扭
--抗挫力差
这本书是针对从1岁到15岁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台湾大学杨俐容教授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家长快速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并掌握这些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与症结,根据每一种情绪行为提供3种具体可行的教养秘方,以及3种父母常犯却需要避免的教养行为,帮助父母对症下药,陪伴孩子勇敢面对成长困境。
我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一边看一边总结了十条很值得去实践的建议:
01.放松技巧中最简单的腹式呼吸法,对情绪调节十分有效,也是处理所有情绪行为问题最基础的通用方法。但要提醒父母的是,切记在平时要和孩子一起多练习运用,而不是等到孩子生气、自己发火时才教孩子怎么用。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2.父母可以多学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避免自己发更大的脾气,譬如多注意自己的感受状态、建立多元丰富的情绪调节方法,或者在碰到孩子发脾气时,先问问自己:“孩子今天怎么了?”“孩子的情绪卡在哪里过不去?”“我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缓和情绪?”一旦养成这种对孩子保持好奇的自我对话习惯,就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回归平静,为孩子做更好的情绪管理的示范。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3.问题出现的时候,并非一定要马上解决。耐心地陪伴和等待,不要急着解决问题,孩子才有机会以自己的节奏消化情绪。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4.当孩子难过、生气、失望时,如果父母没有先让孩子“说出”内心的需求、委屈、失望,反而急着要说服他或希望他“不要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那么孩子不但无法学到调节情绪的方法,当下的反抗行为反而会更激烈。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5.“孩子越急,父母越要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越要冷静”,是面对爱唱反调的孩子的不二法门。违抗命令的孩子,通常情绪都很激动,如果父母也处在情绪激动的状态,就很容易互相刺激,为彼此激动的情绪推波助澜。当孩子觉得委屈、难过、生气时,唯有用中性不刺激的方式处理,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也才能帮助孩子学习对情绪的觉察和行为控制。《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6.如果烂摊子总是由父母来收拾,孩子的行为就会重蹈覆辙、不易改变。
_《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7.孩子的思考本来就不完整、不周密,对父母的指令容易片面解读,所以当孩子拒绝服从时,要多引导孩子完整地整合自己的想法,通过口语表达来促进他们的大脑内部进行更细致的组织与整理。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8.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要怎样才被认为是“好”,最主要的参考标准都来自父母的反馈。父母鼓励的话语可以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就。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09.过度担心孩子不快乐,看到孩子哭了就觉得是别人或外在环境要求太高,认为孩子一定很委屈,甚至在孩子还没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前,就急着保护他、为他做出决定,如“没关系,你如果不想,就不用打招呼”“如果你不喜欢,就不用勉强参加活动”等,过度担忧的保护措施,不仅剥夺了孩子思考、判断与表达的机会,也让孩子难以茁壮成长。尤有甚者,只要看到孩子一哭,就不让他面对挑战与压力,这样无形中就会强化孩子用哭泣来解决问题的行为,最后变成难以改变的模式和习惯。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10.当孩子情绪比较缓和,能一起平静地沟通讨论时,可以和孩子谈谈,面对烦心的事情时具体的应对策略或做法。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自己想出一些策略,列出来之后,一起看看每个做法的可行性。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出办法,也可以提供一些方向或具体建议,例如:“心情难过时,可以做一些你最喜欢的事情,像画画、听歌……”“你是想一个人待一会儿,还是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呢?”玩游戏的方式,对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掌控情绪的表露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和孩子一起照镜子,比赛谁能做出最夸张的表情,轮流模仿对方的表情,使用情绪卡片或桌游,练习情绪觉察与表达等。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也可以用可替换五官拼图片的贴布玩具,进行表情的配对练习。
另外,针对孩子负面的想法,可以跟孩子一起练习“找找其他的可能性”的活动,通过亲子讨论罗列出各种不同的想法。譬如,父母可以先问孩子:“你担心的是什么呢?”接着再问他:“除了这个结果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得可能?”也可以考虑加入一些竞赛元素,看看谁能想出最多可能性,如:“可能会很热,也可能会有树荫;要带便当很麻烦,但可以吃些和平常不一样的午餐;可能没人愿意跟我同组,但也可能有人来找我。”另外,也可以玩“说反话游戏”,每个人都故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成相反的,越夸张越好,通常会引来很多爆笑对话,这些都是帮助孩子调节担忧情绪很好的练习。
以上笔记。
希望我可以好好实践,让我的亲子关系更上一个台阶。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