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是天使,有人说,她是恶魔。
心理学家李雪,毕业于物理系,理科界学霸。但从她接触心理学家那一刻起,李雪开始觉得,比起物理学,心理学更能解释这个世界,是通往宇宙真相的钥匙。
李雪,她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闪电般缜密的逻辑推理和超强洞察力,让她用异于常人的眼光和独特文字,并结合个人血泪史,剖析了某些传统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引领每个人寻找活着的真正意义,由于字字直指人内心深处最痛的部分,揭开不忍直视的心灵伤疤,颇具争议。
初次接触到李雪老师的理念是在去年的8月.当时朵朵4岁,进入到一个与婴儿期不同的阶段,想找些实用的育儿书籍,知乎里有人推荐了她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我在一款APP下载并计划每天跑步时收听,当时想多了解一下作者,就先听了一个李雪老师的专访问答栏目,也许是对我的传统观念冲击实在太大,有一种十分抵触的情绪在心底升起。
但好像注定要与它结缘,还是按计划收听了她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对于之前专栏中直白的回答,这本书的不同在于,它给这份直白提供了无比有力的理论乃至实践的依据,这一听不仅消除了先前心中的反感,反而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迫切感,每一章都抵达内心,不仅是对育儿,对自己,对我与整个家庭乃至周围人的关系,对我的工作与梦想,对我的金钱观,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我第一次那么坚定大胆的确立了自己的梦想,果断地辞掉了坚持7年的工作,找了份兼职,开始每天5点起床做计划,阅读和写作,经营公众号,经营网店,没到盈利期,我却时时开心,有用不完的活力,如果这时您觉得李雪老师的书中强调要学习要成长要成功,那就错了,一个也没有,就连一句冠冕堂皇的鸡汤也没有,它只是一本能让人深入发掘自我的书,后来又相继了解了她的《爱与自由》《180天重新养育自己》专栏,同样的颠覆认知,由此,我和宝宝的相处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权主义似乎已不复存在,在情感上我也奇迹般由过分依赖转向真正独立,当时真的非常感谢李雪老师,这30年来,让我经历了第一次彻头彻尾的蜕变。
而事情出现转折是在今年春节。
春节期间,回老家,家乡会有众多礼节和禁忌,我比平时更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内心十分渴望她能表现乖巧,而事与愿违,宝宝接二连三地因为我和她意见不统一,就说”坏妈妈,不要你这个妈妈了,我要找一个新妈妈,你再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我要离开这个家”然后大哭一场,刚开始觉得她好搞笑,就没在意,哪知接二连三,一场接着一场,洗个头发,会大声嚷嚷,”快来人呀,救救我,有没有人啊,我被绑住了…”声音之大,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儿童被拐了,又气又好笑,每天上演几部大戏后,我陷入沉痛反思,自己是不是给了她太多的特权,太没有界限了,周围人也说”孩子总得有个怕的人,不能太惯着她了”,眼看她越来越任性,我准备回深后严加管教——手机电脑电视通通禁止,看书不能超过十点,零食禁止等等,宝宝的确是听话了很多,可是我内心并没有因此而好过,总觉得有一根隐形的束缚绳紧紧地捆住了我的心,很矛盾很纠结,之后,我的教育完全陷入一种”被动”——先温柔讲道理,孩子没听,忍无可忍后又开始暴跳如雷,孩子最终乖了,我和她关系却渐渐失去了一种自然顺畅的感觉,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放与不放”,这个分寸究竟要怎样才能拿捏的准?此时的我将”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全然忽略,开始有些怀疑李雪老师的理论,加上看到某些人对她的不好的评价,我也有些动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与我一次无意的对话,渐渐融化掉了这种看法。
一天上学前,女儿莫名的大哭,我问女儿怎么了?上幼儿园第一天都没哭过鼻子的她,这天很奇怪,在路上我没有追问,和她聊起了别的话题,等情绪稍稳定后,女儿突然说,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梦,然后就哭了。我好奇地问,是噩梦吗?女儿说梦里面的妈妈一直在说她做错事,然后就使劲地哭。我当时听了心里酸酸了,从没想过,这段时间的改变会给小小的她造成这样的压力,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对梦和潜意识的关联略知一二,心想这应该是女儿积压多天的情绪释放,之前也有一次,半夜她在睡觉时哭醒,以为是噩梦,当时也只是安慰,就没在意。最后快到幼儿园门口时,女儿说,妈妈,你像以前那样柔软地说话,好吗?
我瞬间泪崩,但也让我释然。
这么多天的”虎妈”原则,孩子的确顺从了不少,但本属于我们亲子之间的自由畅快也同时被阻隔。打着”为她好”的旗号,坚持着所谓的”原则”,为了一些生活琐事,一碗饭、一次午觉、一次作业而处处为难孩子,和孩子拧巴,比起对一个生命久远的呵护,这真的值吗?眼前的这些细节控制,表面看是能让我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背后反映的是不是自己作为家长的无能,是不是自己内心的焦虑与不信任,是不是害怕孩子今后失控的管控呢? 反复拷问心灵后,我意识到自己作为母亲,其实还在及格线以下。
李雪老师的观点——”不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她主张家长的”无为”,完全放开孩子,给孩子自由,这无疑会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分寸不乱,就说吃零食这一方面(其它事例也可以类比,比如坐摇摇车,玩游戏、看电视,晚睡等),李雪老师说尽量买些好的零食在家,完全放开了让他吃,刚开始会有一个贪婪期,只要过了之后,孩子自己都会有一个正向的判断,很多人是不敢试的,包括我,怕上火,怕吃坏肚子,怕各种。
而最糟的情况却莫过于尝试了一半,让孩子戛然而止,孩子越加贪婪成瘾。最后痛骂是别人的观念不好,是恶魔,害了自己的孩子,到目前为止,以上提到的看电视,打游戏,买玩具等,我并没有尝试过百分百完全放开这其中的一件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觉得李雪老师的观念错误,在”给孩子自由”这件事上,当我在分寸的拿捏上还无法收放时,这恰巧折射出作为家长的我自身的的素质和涵养还不够高。
李雪老师说,吃喝拉撒睡本是小事,无需精细管理,孩子的身体是套精密的仪器,会自动作出调整,好情绪是最好的润滑剂,为了小事和孩子闹不愉快的家长会给孩子增添诸多的负面情绪,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生长。
部分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放”的真正含义,觉得放养孩子是让他像野草般疯长,对孩子置若罔闻,任其发展,孩子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一概不知或知之甚少,最后发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理想标准,觉得不对劲,再猛然施压,这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
其实一个睿智的家长在给孩子心灵自由,大胆放手的同时,他一定是在默默关注着孩子,真正了解孩子心中所想,适当时机询问并提供帮助,但绝不会以长辈自居妄加干涉或代替孩子。
有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青春叛逆期,一种是管的太严,一直压抑着不爆发(总有一天会),还有一种,就是理想的状态,家长给予的爱与自由恰到好处。如果因为一朝被蛇咬,就处处拿出家长的权威准备大幅度约束孩子,管控孩子,抱持着害怕将来管不了的信念,战战兢兢半辈子,不放过一点小事,那和孩子的关系只能是别别扭扭的,有的孩子会因为这种管制而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懂事,孩子在本该”率真自我”的童年时期长期压抑自我,以憋屈自己来讨好迎合他人,生命能量无法用于正常生长,未来极有可能表现出懦弱、讨好或没有主见。
孩子们愿意去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向上生长,一定是在爱与自由的引导下,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被唤醒,在”为你好”的名义中而被迫相信或屈服孩子要么埋下怨恨的种子,长大产生无比的叛逆;要么终其一生过的不开心,即使获得成功后,依然需要长久的心理疗愈。
严加管教孩子的同时,其实我的内心也是压抑的,虽然收到了我们家长眼中”省事”的效果,但对孩子的天性造成了一种伤害。孩子是测温仪,他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是如此敏锐,只是有的孩子不善于去表达出来,他也像一个小雷达,准确探测出妈妈的焦虑与不安,然后用了比较激烈的类似戏剧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这种方式在我们大人眼里是叛逆,是不乖,实际是一种警示,一种自我世界被侵犯和越界的反抗,此时他正需要一个恰当的疏导,很庆幸,我的片刻冷静和时时反思让孩子有机会对我说这番话,让我及时悬崖勒马。
我想我们也许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允许的事情范围扩大一些,偶尔定时定量的吃一点零食,尽量买健康零食,孩子吃的开心就好;在忙碌的一天过后偶尔看电视打游戏放松一下,事先商量好时间又何尝不可?买玩具和孩子商量每周买一个或每个月买一个,孩子会很愿意接受,当孩子说今天不想吃饭,便可由着她,也不会因此讨厌吃饭的。这都是源于我们相信自己孩子的本性是向善的,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我们的宽松民主而”惯”坏,反而会更具独立和活力,事实也如此,我的孩子她再也没在梦中哭醒,快乐的同时又好像多了一种东西,那是无拘无束的自由。
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感,孩子才能真正走向独立,多一道条规就给孩子的无限多了一道枷锁,也许在这个社会大环境里,有些枷锁却不得不加上,但我会尽量做到减少再减少,至少在家里,我会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呼吸的环境,尽力给她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这是作为母亲的本职。
每每看到各方面并不完美的女儿,相比”过分懂事”的孩子,我倒更愿意让她输在起跑线上,一个童年孩子该有的天真烂漫,我不想错过。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这与道学思想不谋而合,置身于复杂的现实世界,李雪老师在书中陈述的观念也许有些理想化,导致部分在另一个极端的家长出现不适应,但如果将它作为我们人类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部分家庭部分人从部分小事中渐渐苏醒,这个大方向却是不会错的,正如李雪老师所说,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它已经悄悄暗合了自然的某种运行规律。
回到主题,李雪老师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部书,不可能句句都是真理,因此也没有人是圣人,读书,如果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改变,只是生搬硬套,那么一切的智慧和知识都是无用。
《当我遇见一个人》,李雪老师教给我们的很多观念都是全新的,每个人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的同时,能让很多困在原有的思维中的人如重获新生。
教育学有它恒定而统一的科学性,但不会有一本书能穷尽所有的教育情境,若有人纠结于某个人某句话的正误,纠结于她某个例子的不实用,而忽略它背后的原则和原理,加以全盘否定,甚至恶语相向,这是一种愚昧,也是种悲哀。
一本书如果有20%的精华为我们所用,就足以说明这是本好书,但若全信则说明只是书呆子。
时至今日,于我而言,李雪老师,她是天使,感谢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