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效能,享受幸福人生。
2021.1.9周六8点半我们如约参加了铁岭市基础教育论坛暨乡村教师导师团缘园父母大学第九课——《自我效能——让孩子觉得“我能行”》的线上学习。
首先彭教授通过《快乐的小火车》一本图画书阐述了“自我效能”的含义:“我能做到!”的信念,其背后隐含着一个特别重要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就是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自我效能”的两个路径
197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每个人对自己完成某个方面的能力有一个主观的效能感评价,它通过两条路径体现出来。
第一是结果预期,即相信自己,我认为“我可以做到”,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二是效能预期,即我认为“我能做到不是因为运气好或者环境好,而是因为我的能力”,因此我要施展我的能力,为结果做足准备。
“戒烟实验”和“严裔女生数学能力测试”
这两个实验分组应该是没有特意区分的,但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
数学有两个刻板印象
(1)男生的数学能力比女生强
(2)严裔学生的数学能力比非亚裔的学生能力强。
所以当测试者强调是测试亚裔和非亚裔的数学能力对比测试男生女生数学能力的效果就非常好。这都体现了“自我效能”的积极作用。
我以前还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普通的班级,但学校说是这个班是经过挑选的“精英学子”组成的,班主任也是经过挑选的优秀班主任,结果最后升学率这个班级是全校最好,其实老师和学生都是普通的一员。
接下来彭教授讲解了通过三个特质来优化自己的行为表现:
首先,知难而上,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主动应对而非逃避。
其次,自力更生,遇到困难和挑战,更多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主动进取,面对选择,愿意主动出击,走出“舒适区”。
结合自己的情况这三个特质方面我还都需要加强,比如我学习了新理念,也为传播助人而焦虑过,但遇到挫折就缺乏应对措施,甚至是逃避。以前希望得到领导和班主任的帮助,但现在想通了,靠人不如靠自己,所以这学期以来我课堂上课间经常和学生互动,周末又参加“父母学堂”,所以现在也焦虑了,想做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懂得接纳了,接纳别人的不接纳,接纳别人的不理解,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所以现在也逐渐释然了:先做好自己。
最近彭教授讲了影响效能感高低的五种因素
第一种:个人以前的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它对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第二种:替代经验或者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三种:其他人的肯定。
第四种:情绪唤醒。
第五种:熟悉的环境条件。
这次学习有几点感触:
一是文书记提到的“拒绝是一种品质”,怎么对待拒绝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的愈挫愈勇,“拒绝”是一种品质,面对拒绝的时候他都能有自强,自立的这种自信心,所以呢就是它不会被拒绝而受到打击。反而会有愈挫愈勇的那种品质,所以我就把它称之为拒绝的这种品质。还有一句“格局”是通过委屈撑大的!正和上节课的抗逆力相通的吧。
另外教授讲课时提到内因外因的事,也深有体会,当初我儿子本来成绩还好,回家也能写作业,给布置的一些作业也能认真写,但后来出去补课了,逐渐回家就不写了,说都补那么长时间的课了还让我写。
还有其他老师从自己的教学,育儿方面的分享也让我受益菲浅,对我生活工作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栾老师分享了自己因为孩子高中进火箭班的焦虑和苦恼,我觉得大可不必,尤其是她还先“爆”了,我的感受是应该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而且为什么非要上火箭班呢?群里伙伴也说有些火箭班的学生将来也未必就比普通班的强啊。而且现在真的还是只有考个好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吗?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新的啃老族了,是那些高学历的,他们毕业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普通工作不愿意做,当然不是说现在就不需要学习了。关键是孩子这是不孩子想要的生活,是不是他要选择的路,而且如果将来孩子真要进不了火箭班,考不上好大学,作为家长怎么办?能接纳吗?“爸爸、妈妈如果我不够好你们还爱我吗?”这是一个视频中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其实孩子的压力大多来自于父母,所以作为父母不断学习进步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