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上)
1.38
(《伊川杂录》伊川先生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易传》曰:成而后有败,败非先成者也。得而后有失,非得何以有失也?)
伊川先生说,性就是理,天下万事万物蕴含的道理,追寻它的最初本原,没有不善的。
性是万事万物所固有的,而理是性的发挥,理可以认知,而性是理的本原。所以说,性即理。王阳明说人性,便说心即理,这个心,应该是本心。
伊川先生说,人的喜怒哀乐在未发之时,人性何尝不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以后,如果都合乎礼节,则情志无论如何表达,都没有不善的。当我们说善恶的时候,都是先有善,然后才有恶;说吉凶的时候,都是先有吉,然后才有凶;说是非的时候,都是先有是,然后才有非。
如果说性为生,即生意,那么理就是成。天道自然,成是必然。《系辞》曰:“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而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吾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善、吉、是等都是成的表现,而恶、凶、非等都是违背天理导致的,所以先有善后有恶,先有吉后有凶,先有是后有非。进一步而言,善是评判恶的标准,吉是判断凶的标准,是是判断非的标准。
伊川先生这是从天理无不善,推论得出人性本善,世间万物也是先有善,然后才有不善。
1.39
(《刘元承手编》)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
永嘉学者刘安节(字元承)问:“心有善恶之分吗?”
伊川先生回答说:“上天赋予万物的,我们称之为命;万物各有运行的法则,我们称之为理;上天赋予人遵循天理而行的特性,我们称之为性,主宰我们身体及其行为的,我们称之为心,命、理、性和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心的本质是善的,但人有了主观意念和情绪以后,就产生了善和不善。如果就表现出来的志意而言,我们称之为情,不可以再成为本心。比如水,本来只能称之为水,当它成为水流而又分出很多支流,有的向西走,有的向东走,我们就称之为流了。”
此处的心,显然特指本心,性则特指人性,与上一条所说的性即理之性,已不完全相同。伊川先生曾说:“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可见义理乃是就万事万物而言,是从客体的角度讲的,而性则是以人为主体而言的。
本心自然是善的,但人有了主观思虑以后,凡是违背善的,便是不善。若以水为本心,则东西之流,则或为善,或为不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