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书介绍成长励志读书
你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了吗?

你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了吗?

作者: 图革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07:16 被阅读75次

    大家好,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伦敦商学院两位教授创作一本书,这本书在欧美和日本大受好评,豆瓣的评分也超过8分,这本书叫《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这也是我们书友会2019年第一期线上同读的书籍。这阶段有参与同读书打卡的书友就很清楚,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虽然很像是养生书,但实则不是,它是一部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人生规划书。

    这本书运用了很多最新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数据,以及两位作者在全球各地为许多政府和跨国企业进行商业咨询的丰富经验,都浓缩在这本书里面。

    简单来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主题:100岁,我们拥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我们该如何重新规划人生

    活到100岁?乍一听好像不怎么可能,但作者基于大量的数据,结合当前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中老年慢性疾病问题(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改善以及老年疾病问题的解决三大重要事实,以及人类营养更充足、技术更先进、卫生条件更好、收入更高等偶然因素,提出了大胆的看法:不要简单地把健康生活100年当成目标,而应该将百岁人生当成我们的预期寿命的下限。

    当然,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讨论我们是否能够活到100岁,或者人类是否能永生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最终都会衰老和死亡。

    一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年长的人类寿命也不超过125岁,历史数据没法证明人类能够随着各个时期的变革使自身的寿命更长,而且从粗粒度看,人类一生的心跳也是就是25亿次;二是人类总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困扰,生命随时受到外在的威胁;三是即使忽略任何外在因素,我们也无法阻挡细胞自身的衰老和死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生命体通过摄入食物,然后消化吸收,将能量代谢为可利用的形式,并在网络中运输和为细胞提供供给,其中一些细胞被分配用于修复和维护现有细胞,一些被用于替代死去的细胞,但生物体的代谢率会随着体积的变化而呈亚线性比例变化,因此,随着生物体体积的增长,最终我们摄取的能量总赶不上用于修复和维护现有细胞的能量,而现有细胞因损害会继续衰亡。缺少了能量和资源的输入和转换,任何事物都无法持续增长,人也不可能长生不老。

    好,回归主题,其实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关于生命长度的问题,而是关于生命宽度的问题。虽然作者是在说人能活到100岁,该如何重新规划人生?100岁的人生需要重新规划,那80岁的人生呢?70岁的人生呢?就不需要好好地规划吗?换句话说:人生需要规划吗?

    那先请教一下在座的各位,你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吗?那今后10年的人生呢?5年的人生呢?

    我第一次对“人生规划”这个词有较深的理解,是在2011年,也是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毕业前,很多人都会去找份工作实习,当成正式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热身。当年我去了深圳,面试了两家公司。第一家,是去了深圳福田区蔡围村的一家证券公司。之所以会去面试证券公司,当时的想法非常的天真,就是想当一个证券客户经理。因为在大二那年刚刚拿了奖学金,恰巧遇到了一位爱炒股的老师,在他的鼓动下,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就去中信建投开了户,然后把几千块的奖学金就转进去开始玩了起来。玩得很HIGHT;所以最终我在股票上亏了很多个奖学金的钱!钱没有赚到,但我倒是发现,不管你盈利还是亏损,只要你进行了交易,你每次都得缴纳佣金,而这些佣金有一部分就是证券客户经理的合法收入。于是当时我就突发奇想,只要我也当上证券客户经理,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展很多人开户、炒股,那日后我就可以靠他们的交易佣金过日子了,这世上还真有“不劳而获”的工作。

    去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你想如何规划你的这份工作?要是换成你们,你们会怎么回答?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被问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当时我自己怎么回答的,我也忘了,因为当时我心底压根就没有“工作规划”这个概念!虽然我勉强的答了好几点,但人家最终还是婉转地告诉我说:你对这份工作未来的规划还不是很清晰,我建议你回去再花点时间考虑清楚再来,这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打开。说句实话,那时我心里很不爽,因为我觉得,你叫一个刚刚踏出校门的实习生谈工作规划?这不是很扯淡吗?我不就是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规划才去实习的吗?

    第二天我就去了龙华区那边一家初创的网络公司,面试“网络编辑”一职。那时正处于团购的风口,各种团购网站方兴未艾,大肆招人,我也很顺利通过了面试。接下来就是一周的试用期,当然也很顺利,那得益于我大学时对博客、微博、网站SEO的研究,一周后便正式入职。正式入职时,他们还有一个仪式,叫总经理谈话。当时跟那位总经理谈了很多,不过基本上我是听众,话倒没有插上两句。很多内容都忘记了,但有一个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他是这样问我的,就是我刚才问大家的问题:你未来5年、10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

    诶!问题又来了,不过那一次,我还是答不上。那时我想找的工作,就是包吃包住,一个月工资能够让我在深圳生存下去就好。结果,那位总经理告诉我,他说:其实你在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不管毕业后是从事什么工作,过怎样的生活。从不规划的人生,无论顺利还是坎坷,那都是外界使然,你总会处在被动的位置!

    他的话直接戳中我的内心,一瞬间让我发现,原来我比社会慢了一截。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人生有清晰的规划,而且不是等到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才开始准备的,而是应该在校园的时候,就准备好。要不然,等着我们的,可能就是被动和随波逐流了。所以,这就是我们推荐这本书的根本原因。因为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能够活到多少岁,无论我们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但当我们环顾四周,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包括我们自身在内,很多人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很好地规划,更别说是清晰的规划以及按照规划去实践和迭代。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脑海里没有“人生规划”这个概念呢?为什么我们宁愿每天毫无意义地忙碌却不愿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呢?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最终仅仅在一个熟悉又但单调的圈层中度过一生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地规划呢?

    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这就叫细思极恐。这其中因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原因也千差万别,但大体上有三个共同之处。一是教育制度方面的。当我们回望过去的人生历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大多数人走的路线是: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然后中考、高考,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埋头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只要我们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就一定能够从学前教育走到大学,而且大学后也总能找到一份工作。在这漫长的“寒窗十年”,“闻鸡起舞”,“秉灯夜读”,我们似乎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走的。但问题是,我们不仅仅没有学会规划,而且还在“被规划”中不知不觉失去了“规划”的能力。我们学会写标准的起承转合高分论文,但我们却没有能力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去表达日常生活的七情六欲;我们学会了用复杂的公式解剖层层嵌套的物理运用题,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分辨家里简单的单双刀门闸,厕所的节能灯坏了,还得请一个电工来帮忙;我们毕业后总能找到一份工作,但那却是外界给我们规划好的,我们得按照别人的需求完成任务,从我们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成为他人或某个机构或公共利益规划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漫长的学习生涯,家庭、学校教给我们的,就是要如何考好试,进入好的学校和毕业后谋求好的职业,但却从来没有谁充满真知灼见地告诉我们:你要如何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是社会需求方面的。我们都知道,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市场对人才也极度的渴求。但问题在于,大学里的老师,大多数是博士生毕业后留任的,他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学术研究,和市场并没有过多的链接,大部分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也希望学生能够跟着自己好好的做研究,做学问。而8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不会继续留校做研究,他们最终要走向市场,而市场更需要一个懂得统筹、协调,有组织力、有学习力、有创造力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型人才。但问题在于,目前并没有一个机制,可以让大学的校长和企业家门坐在一起好好地对接和研究,好好的聊聊,以形成一个既有利于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学生个人规划的战略方案。所以,当我们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很多人会发现我们在大学学的东西,工作后根本用不上,或者理想的状态和现实差距很远,即使我们想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去规划,却发现社会并没有和我们自身规划相适应的机会。即使现在很多企业都提倡扁平化管理,但无论怎么扁平化,最终还是在整体的组织框架内运行。体制内的大多数管理者也会提倡要“创新”,但你总会发现,无论口号喊得都么响亮,最终还是很多人会被落伍多时的系统、简单的工作思维消磨了意志。在一个大的框架里,人永远是为整个体系服务的,至于个人的规划和成长,并不会被过多的考虑。

    三是个人方面的。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好比减肥,我知道减肥的好处,至少减肥成功了,每次去挑衣服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痛苦,站在台上演讲时,也不用总刻意去收紧腹部。但是比起早起跑步半小时,睡觉的诱惑力更大。好比读书这件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读书是认知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但拿起手机是,我们更多人宁愿选择刷刷朋友圈、刷刷抖音快手或者来一局游戏,而不是看一本书。这是因为人除了懒惰还很缺乏耐心,我们总想着“即时反馈”,减肥、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投入才能看到成效的,而人生的规划,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沉淀,去打磨,去刻意训练,但这样没办法像玩游戏那样,立即出结果,所以即使我们知道做好人生规划有好处,但我们更觉得把手头的工作完成了,娱乐休闲一下更重要,才没时间管以后的事情。

    所以,没有合理的人生规划,我们很多人最终会中了“二八定律”的魔咒,成为大多数中的那一部分。但就如我们书友会的口号第一组关键词,即使我们可以平凡,但我们却不能平庸,我们要拒绝平庸。所以即使我们活不到100岁,即使我们从未规划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尝试着转变一下思维,好好的规划人生。那我们该如何规划人生呢?《百岁人生》就给了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跳出“三段式人生”思维模式。

    目前,大多数人是按照受教育期、工作期、退休期这种人生模式在规划自己的人生,受教育是为了工作,工作赚钱和缴纳社保是为了养老,这种模式在书里面被称作“三段式人生”。

    这种人生模式容易引起了像《乌合之众》所说的,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固定的群体,习惯了某种工作方式,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思想很快就会被集体的思想所取代。从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会有束手无策之感。

    尤其是体制内的人,很多人可能会抱怨工作日益繁重,抱怨工资永远翻不过菜价,抱怨自己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正比的成长,等等。终究其原因,是自己在一个熟悉的、简单的,任何人都可以代替的岗位上做无限的循环,工作繁重只只不过是因为不合理的制度设计造成的,努力那仅仅是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并不见得能够随着岁月的增长、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所以,我们尽早要有跳出“三段式人生”的思维,无论我们能够活到几岁,我们都应该按照多阶段人生模式重新设计生活。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位95后的美国姑娘,简(Jane),当她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立刻上班,而是决定去旅行。她游历了阿根廷和智利,在旅途中学习了拉美文化,并学习了速成语言课程,通过了资格考试。她在宗教节日的时候联系了几个城市的节日组织者,通过制作食物赚了一点钱,支付房租。她还学了一点关于财务的知识,回家后,她仍和旅途中认识到的朋友保持着联系,并开始进口一些节日用具,为一些朋友的生日聚会组织节日活动。简现在快30岁了,依然在从事这些活动,并且说服了几个朋友和她一起创业。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过,但至少我们都有突破自己的“舒适圈”的机会,比如来我们书友会,读书、实践、探索,不就是给自己拓展思维的一次机会?

    第二个启示:更加注重无形资产。

    《百岁人生》里提到,无形资产包括三种。一是生产资产:包括知识技能、名誉、同辈等,这些都是帮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成效的资源;二是活力资产:包括友谊、家庭关系、社交网络、健康等,都是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相关的资源;三是转型资产: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是一种很动态,却在将来越来越重要的资源,毕竟长寿时代最大的危险就是生活一成不变。

    在100岁人生预期中,情感、社交、友谊、名誉、心理健康这些无形资产在80岁人生预期中更重要,而房子、车子、票子这些有形资产在长寿时代反倒会真正把长寿变成一个孤独、可怕而又野蛮的诅咒。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独生子女,现在很多人已经成为单位的主力军,转眼又将成为家庭的主心骨,面对工作、家庭,我们有时会倍感身心疲惫,这个时候无形资产对我们而言更为重要。如何积累我们的无形资产呢?《百岁人生》中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把它归纳出来,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终身学习,不断拓展新技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86年发表《变化了的世界经济》中预言:经济的内在结构已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给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增加了巨大的、甚至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指出:

    第一,知识和资本正在加速取代体力劳动者,发展中国家所依赖的一个主要优势——劳动力丰富和价格便宜将会逐步丧失;第二,工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转向一开始就是知识密集型,譬如半导体芯片和药品制造中,劳动力的成本分别只占到12%和少于10%;第三,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正在取代以物质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这就要求一国的国民普遍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

    德鲁克这些论断在1986年的中国几乎没有人听到,或者说,即使当时把他的这些话放在人们耳边大声朗诵,也不会引起多大的注意。因为当年的中国,还笼罩在一层灰蒙蒙的社会大环境中。“农业学大寨”的中国农民偶像——曾经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山西大寨人陈永贵——在当年3月26日中去世。但他的离去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因为当时的国人心中的“农民英雄”已经是另一种形象,那就是穿着法国皮尔·卡丹和香港金利来的乡镇企业厂长、农民企业家!

    而这些被推到改革风口浪尖的乡镇企业厂长、农民企业家,将在制度、体制的夹缝中跌跌撞撞中成长,与国有企业抗争,知识、信息经济,对他们来说还太遥远!现在,但我们回望过去改革开放40年,我们会感慨知识、信息经济的快速变化,技术的增长。回望过去20年,10年,5年,2年,从个人电脑到智能手机,从移动支付到共享经济,技术变革越来越快,现在我们谈论更多的是AI,AI芯片,人工智能、5G、生物信息技术等等,而且很多技术已经成功的投入到商业运用。

    所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作者在书中提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领域上。包含同理心、创意、自由往来、团队协商、直觉这五个方面。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是数据和计算能力,拥有超越人脑运作的能力。但是一些东西是没法通过编写程序达到的,比如一些很微妙的情感领域,非理性的领域,还有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交关系,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博弈等,这些技能都需要我们有计划地培养和积累。

    二是注重家庭、社交、健康。家和往事兴,这和我们传统的智慧相契合,毋庸多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问题也是老调常谈。而社交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很好。所以,我们也常讲,书友会本身就是一个深度社交的工具,在这里可以产生思想的碰撞,可以通过解决共同的问题达成新的默契。书友会是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最好的社交场景。

    最后,借用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说过一句很有哲思的话来结尾:“向前看永远都是明智的,但高瞻远瞩总是困难的。”做长远的人生规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它永远都是明智的,而且是必须的,这就是《百岁人生》的启示所在。


    《半亩荒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vk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