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动之前的准备
问题往往出在执行的第一步。
在机会从指缝中溜走之前抓住它,不让拖延、干扰或犹豫不决阻碍目标的实现。
每当我有机会运动时,我都选择做其他事。例如多睡一会儿,午餐吃久一点,加班或者和朋友们喝点酒放松一下。这些选择都不是有意识的——我只是(很方便的)忘了运动这回事,直到来不及了。其他不那么重要却更加使人愉悦的目标总是抢走我的精力和注意力。
对目标的追求需要保护,即使是在动力强劲时。干扰和诱惑能妨碍原本顺利的努力,使一切都脱离正轨,这是我们就需要自制力了。
“自我监控”需要有意识的进行。
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你会犯的错误大多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监管不足”,不论是错失机会(比如在坐地铁的半个多小时你明明可以利用起来却浪费了)还是缺乏“自我监控”。
第二类是“监管不当”。选择了无效策略去实现目标。也许当细致、精致至关重要的时候,你却做得太快了。(吸收很重要,要不断的回顾之前学习的,不能一路摸黑前行。)
1.行动最重要
2.抓住当下
3.知道做什么
4.拿起盾牌。目标需要我们的保卫。干扰、诱惑以及相互矛盾的目标都会偷走你的注意力和精力,削弱你的动力。
5.了解现状。***若想成功你需要认真的监控。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进度如何便无法对行为或策略加以调整。要经常检查你的进度。(比如背单词,要经常检查之前的是否记住了)
第九章 “如果……就……”的力量
“不做准备,就是在准备失败。”——本杰明•富兰克林
如果你想从我这儿听取或记住一条建议,我会希望你记住这点:为目标的实现做准备。
一条有效的计划应该清晰阐明行动的细节,地点以及方法。
当干预型实验对人类行为产生了任何微小的影响时,社会心理学家都会为之振奋不已。
你找到一个想要去实现的目标,说清达成它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
如果我已经吃了1500卡路里的食物,我就不能吃了。如果现在是星期一的早晨,我就要在上班前先去运动。
无论目标是什么,是谁的,都不那么重要,而安排达标所需要的时间、地点、方式才是提高成功率的决定性关键。
达标路上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错失行动的机会。
当你决定了行动的时间和地点时,你的脑中会发生神奇的反应。这个计划会为情景或暗示(“如果”)与既定的行为(“就”)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比如你的母亲总因你不常与她联系而抱怨,于是你给自己定下每周给她打一个电话的计划,可一段时间后你发现尽管真心想给她电话可还是会忘记,母亲愈发不悦了。这时你定制一个“如果……就……”计划:如果现在是周日晚餐后,我就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这时“周日晚餐后”这个情景就与“给母亲打电话”这个行为直接联系到一起了。
计划带来的第二个效应是:情景或暗示(周日晚餐后)在你的脑中被高度激活了。当一个情景在脑中被高度激活时,它无法抑制地想要惹人注目。你的大脑下意识地搜索着环境中任何与“如果”条件相关的情景。所以即便你在忙着做其他事,潜意识还是会察觉到符合条件的情景。
(所以老师让我们交作业都会有个明确的时间,地点,方式如何上交,这使得我们在做其他事情时还是会记住快要上交的日期前我们就会有所察觉)
计划带来的第三个效应——这是让目标在脑中巩固的关键——即一旦“如果”发生了,“就”便会下意识自动启动。
换言之,你已经在制定计划时安排了一切,大脑已经知道要做什么,它剩下的任务就是不假思索地执行。(这也会使你抓住眼下的机会,所以计划一定要很细致很细微。)
彼得•戈尔维策把“如果……就……”计划称为“速成习惯”的建立——制定计划是刻意建立“自动化程序”的方式。这类“速成习惯”能帮助人达成目标,而不会成为达标的阻碍。
“如果……就……”另一个益处是它能节省我们宝贵的动力资源:我们的自制力。每当潜意识替我们检测环境中的暗示并由此引导行为时,我们不会觉得那么费力,也不需要动用太强的意志。
(这也有点像我们要为我们失败的可能存在的因素,做出想象,那么也会运用到“如果……就……”帮我们提前打好预防针)
实践性总结:
1.制定计划-不论你是想抓住当前的机会,抵抗诱惑,应对焦虑与自我怀疑,还是在困难中坚持不懈,这种“如果就”计划能祝你一臂之力。
2.决定具体行动-清晰精准的目标,然后决定具体步骤
3.决定时间和地点-决定每个步骤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详细。
4.整理出“如果……就……”计划-整理成一句陈述。
5.瞄准障碍-“如果是平日晚上,我就在房间里学习至少四小时。(上一条整理出陈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