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界山脚下的自行车道上散步,时不时能看到路沿外长着的地枇杷,每每让我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的感觉。
在我老家,地枇杷还有一些别的称呼,比如地瓜、地胆紫、地石榴等等,多半是据其叶果的形色命名之矣。地枇杷是一种藤蔓植物,性喜温暖湿润,属阳性,能耐半荫,多生长于沟溪、田埂、路沿,或低山坡上,或疏林之下,或灌木丛边等等地方。地枇杷簇生成片,遍铺于地,藤茎黄褐,叶色碧绿;而它的叶端多为倒卵状,叶长极似椭圆,其形如小型的枇杷叶。老家地处长江之南,澧水之源,是最适宜生长地枇杷的地方。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地枇杷皆叶青寒暑,少有枯黄。故我少时牧牛,寒冬少草的时候,不管是黄牛还是水牛,皆有青色的地枇杷叶可食呢!当你看着牛们张口大嘴,伸出有绒刺的长舌,只一卷就将青色的叶和褐色的藤绞进嘴中,唯留下断茎或没有卷走的残叶脉梗断缺处流着白色的乳汁,就一定感觉到特满足欢喜哩!
而我令最难忘的,是在过去物资缺乏、缺粮少食的时期,我们往往处于饥饿状态,故凡在外牧牛,皆尽一切本事寻觅可食的东西,比如早春刚抽出的茅草尖,晚春微红的酸羊奶子,初夏老红的空心蔍,中秋黄透了的八月瓜和黄亮了的阳桃之类的,这些都是我们山里牧牛郎经常寻摘的山珍!而在6至7月,正值粮食青黄不接,却也是地枇杷结果成熟之时。牧牛的娃子们把自家的牛朝山上一赶,就寻找扯摘起地枇杷果来!那地枇杷果多生于其藤条枝节长有附根的地方,你只要俯身拨开青叶,寻其根节,自然就能找到棕褐淡红的果实,大拇指大;用手指触捏,若是柔软,则已成熟。剥去外皮,将红中带紫的果肉送进嘴里,甘甜且香,味道极好!时至今日,我都还能想起当年寻食地枇杷的情景。地枇杷果小,结果不多,当然不能满足少时的我们果腹的要求,但至少能让饥饿的少年减轻饥饿的难受感觉!
在一次我得了痢疾,略懂中医的爷爷扯了一把地枇杷藤叶,洗净后加入一些别的药草熬汤让我喝,痢疾不久就好了,于是我才知道地枇杷可以全草入药。后来,爷爷曾带我上山采摘并辨识一些草药,讲到地枇杷的时候,他告诉我,地枇杷不仅能治痢疾,还因为其能清热利湿,可以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并能缓解急性肠胃炎和风湿筋骨的疼痛呢!如此平凡的到处都是的藤草,在我们祖辈的手中竟然尝试出了那么多有利于人身体康复的药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