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掠影

作者: 毛草台 | 来源:发表于2020-10-08 14:10 被阅读0次

         

          尽管天仍然吹着风下着雨,气温降至10摄氏度,我们还是去了一趟永顺老司城。开车下张花高速,沿230国道前行,经过永顺县城靠山的西边环山道路,便是循山而上去景区的公路。

          车刚到山顶,人就被"万马归朝"的自然奇观震惊到了。未到老司城,你便能隐约体会到在千险万恶自然山水环境中孕育出的土司文明的某些神秘特征!

          说来有点好笑,我一直以为老司城是一座城。在我的臆想里,只少会矗立着衙门官署,城堡街市,让人看到延续八百多年的土司文明的繁荣遗存。但结果是,当我们翻山越岭,穿过重重峰谷,来到灵溪河南岸接官渡码头的时候,只看到对岸由外围高大起伏的山岭下的一片平缓开阔的冈峦,冈峦上有层层河卵石砌成的石墙一一那是让我第一眼误以为是人工筑成的层层梯田的堤坝呢!哎⋯⋯直到我人过河桥,由河滩踏上老司城的河街路,看到南北向向山坡而上的右街,再看看景点说明,才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老司城!

          其实,我早就应该明白,这里自清朝雍正二年(也就是公元1724年)"改土归流"废弃以来,已经接近三百年了。当没有延续,缺少保护,经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侵损,任何过去存在的人文物质成果都很难保全。所以,眼前就只有墙垣石街痕迹的古土司城,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

          至于左街靠紫金山墓葬区的村舍街市区域,除卵石铺成的道路外,应该是后来居民的建筑。沿石级而上紫金山,到山岭垭口处,北坡则为历代土司及亲属的墓葬群,有石人石马。南岭路旁立一题有"子孙永享"横扁的石门,其后山岭平顶上则为历代土司及土司城区居民子女的教育区。我循铺就的道路在临河的南岭之上转了一圈。我在残破且有青苔的石级之上仰望文昌阁,想象着数百年前无数年岁里土司城小儿女们求学的景象,冥思着重重山峦里的人们因为读书而知山外不仅有山还有人文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感叹着教育和文明普及与传承的重要性!

          我没有去摆手堂,也没有去西边大山麓里的带有浓厚巫神祭祀味道的祖师殿。我随着到处都是河石铺砌的道路返回主道,来到衙署区,走走宽敞的正街,然后循石级而上,最后到北坡高处的彭氏祠堂大门外的台阶上站立驻望。

          彭氏土司王的宗族祠堂的大门是紧锁着的,没有对游人开放。祠堂外一块长满杂草的平塔坪,有几只鸡几只鸭在那里觅食。塔两边各有数株参天大柏立在那里,而其下则是彭氏土司王的衙暑区,只见里墙和河卵石铺砌的地面以及外墙墙基部分;再其下就是正街和临水的河街了。往东北方向望去,则是土司城的街市区和生活区,这也就是我先前在河对岸看到的像层层梯田的一个大缓坡区域。现在,这些地方只有这些地基遗址。你只能凭想象那些土司们以及居住在土司城的人们往昔的种种生活情景了!

          望着四周围高峻的山,望着灵溪河水由东而南再折而向西环绕着土司城,我想到了自己家乡桑植三面环水的两河口、新衔以及沙塔坪庙咀河的茶盘口等地,这些都是都是土司们建城堡建衙署的地方。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在四围环山三面绕水的地方建衙署建城居。不同的是,桑植的土司城建规模较小,且没有对遗址进行挖掘保护。我曾有心在桑植这些地方寻觅古迹残遗,却唯偶见一些碑铭及几堵断壁残垣而已!土司的形成其实是古代中央王朝无法有效管理湘西及湘西北、鄂西以及贵州等多高山险壑交通不便的地区,而采用的以蛮制蛮的羁糜制度的产物。由云贵高原向东延伸而来的武陵山区皆由很多土司独立管理,占地为王,除表面上臣服中央王权外,其它皆是独立的王国。而正是由于这份独立,少受中原中央王朝的影响,故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明。

          不过,由于土司在自己的占有区权利过大,也由于环境的闭塞以及与外界交流的过度封闭,土司最终的结局是灭亡。在公元1729年,既雍正七年,湘西、鄂西及贵州部分地区的土司全部被废弃,被"改土归流"了。土司从此成了过去式,而土司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只能是我眼前的景象了。

          或许,只有眼前的那几株古柏,或者是河街和右街相接处的那一兜枯死的树桩,或者是灵溪河渡口两边的那几棵树干苍黑树枝枯折的古榆柳,或者是那四围的高山,以及河对岸的石壁,甚至是现在还静静地躺在地面上下的大小河石等等,它们才能忆起往昔岁月见到的种种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司城掠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xh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