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首童谣,总在过年的气氛里回荡,老人们也总是掐着时间似的,按照童谣里的安排一一落实。
很小的时候就跟在母亲身边学做各种面食,父亲还专门给我打了一把小刀,专供我的小手切面用。关于我心爱的这把小刀我想多说几句,他和家家户户用的菜刀差不多,只不过要小巧很多。一次邻居家有个小孩看到了吵着要,他的父母倒是没有说“要”,只说“借”几天玩玩,可是过了很长时间都不还。最后父亲只好又给他打了一把,这才换回了我心爱的宝贝。直到现在,这把小刀仍会出现在我家的面板上,虽然已经不趁手了,可是它也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呢!
母亲夸我手巧,小胖手揉出来的面细腻光滑,于是我从小就热衷做面食。擀皮儿、包水饺、揉馒头、做油饼、擀面条都不在话下。到了年下,蒸花馍的时候,更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年年都要蒸花馍,十几岁的时候母亲让我去给奶奶帮忙。奶奶做活很仔细,除了母亲和我,大概她老人家还真相不中家里其他人的手艺。有一年叔家的妹妹来帮忙,蒸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奶奶悄悄跟我说,“她揉的就是不如你好!”后来我出嫁,总是小姑去给奶奶忙活。小姑年轻的时候是不太会做家务的,可能是奶奶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反倒使得小姑渐渐积累起生活经验。
出嫁后,每一年娘家和婆家都要提前和我预定好给他们蒸花馍的日子,今天就去婆婆家忙活了一上午。从去年开始,我明显感觉到双方父母都老了。以前父亲是最喜欢吃母亲蒸的馒头的,渐渐地他总觉得母亲蒸的馒头没了往日的味道。一开始以为面不好,换了各种面,都没有改善,后来总结,是母亲揉面时没了昔日的力气。
虽然老人们总不愿意承认自己老,可是生活的细节中处处显露他们的老去。令人欣慰的是,父母并没因此而伤心,反倒激起他们对生活的别样追求。馒头揉不好,母亲就从抖音上学习别的做饭花样。抖音于年轻人而言是一种时尚,于老人家而言竟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我也会从抖音上学一些新的面点花样,可是今年学了,明年就会忘了,只好再学新的。刻入骨髓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小时候妈妈教我的那些花样。我知道,那就是我童年回忆里年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