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照字面意思讲,中国人大概都明白,其中“说”这个字念“悦”,是通假字。翻译下来就是学习并且时常实践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吗?假如这就是正确的注解,估计现在的同学们都不服,为什么呢?现在说实话,孩子的学习被老师逼、被家长逼,逼来逼去,学习的乐趣早就被消磨干净了,谈何“悦乎”呢?所以现在的孩子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孔子之所以被万世敬仰,正因为他太理解我们了。
“苦”与“乐”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重点的地方在于“时”和“习”如果读透了《论语》你会发现,孔子总说的“学问”,不仅仅是学知识:文章写的好,只能说这个人文学水平高,知识渊博,只能说这个人阅历丰富,但学问不一样,即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可能是个有学问的人:做好人、做好事、做对事,这就是学问,与认字无关。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就知道:孔子所谓的“学问”指的其实是如何做人。
思不够深,念不够切
岁月的刻刀
“观过而知仁”:见到别人犯错,就反省自己,这就是学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谦逊,虚心学习,这也是学问。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决定面前,仔细思考,这更是学问。
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和方法,最终运用到生活中,把自己变成一个“君子”这才是真正值得“悦”的事情。
有了学问,就会有一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这才引出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这一句,也是有很深的道理的,我们明天再说。
◆ ◆ ◆◆ ◆
更多国学与管理内容请关注主页签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