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常批评孩子吗?
抑或是经常表扬孩子?
在教育过程中,批评与表扬大概是每一位父母的必杀技。
然而,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赏罚教育是妨碍孩子“自立”的教育方式。
对待孩子,既不应批评,也不应表扬。
我们今天重点讨论一下批评的教育方式。
01 “批评”背后的逻辑
“批评”大概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教育方式,因为所有的家长都能信手拈来,无师自通。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犯了错,当然要批评,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这是为孩子好。
它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所以孩子得听我的;
我告诉了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他就一定会改;
孩子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他就一定能改;
如果孩子不按我说的改,就是孩子有问题;
孩子有问题就继续批评,直到孩子改正为止。
我批评了孩子,责任就完成了,孩子再犯错都是他自己的责任。
然而,批评真的能帮助孩子吗?
02 犯错的类型
孩子犯错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所以犯错。
另一种是孩子明知道什么是错的,却仍然在犯错。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只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就好。
家长要做的不是斥责,而是教导,无需使用批评类的责备性语言。
第二种情况下,如果批评真的有效,那严厉的批评之后所有的问题行为都应该被消除。但现实却往往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
03孩子为什么知错犯错呢?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思想上知道怎样做更好,但是行为上做不到;
另一种是孩子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做出某些行为,也就是明知故犯。
3.1我们先来看知道但做不到。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成年人也经常会遇到。
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做不到本质上是“能力”问题,但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这是“态度”问题,进而苛责、批评、否定孩子。
如果有人说,只要告诉你游泳的分解动作和技术要领,直接把你丢进游泳池,你便可以如鱼得水,你肯定觉得他是个疯子。
但是在认知学习方面,我们却有这样一种错觉,当你明白一个概念或者想通了一个道理,就是掌握了这项技能。
原因很简单,比如先写作业再看电视或玩游戏,孩子的确是可以在某一天或者短期内坚持做到。
但是任何学习过程,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联结。
只有通过大量的重复,两个或者多个本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强关联,这种联结才会牢固。
先写作业再玩,孩子坚持一天两天没问题,但是短暂或少数几次的做到并没有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形成强关联,想要长期做到仍然是不容易的。
想想自己立过多少次要早睡早起、运动健身的flag,就知道这件事对孩子有多难了。
所以一旦孩子没有做到,并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这个时候,一味批评只会激起孩子的对抗和抵触情绪,或者形成我很差,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的消极观念。
无论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助他学习如何面对做不好的挫败感,找到正确的方法,持续不断的练习,而不是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
3.2我们再来看明知故犯这种情况。
根据批评背后的逻辑,孩子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就一定会改,也一定能改,改不掉就继续批评,直到孩子改正为止。
所以出现明知故犯的情形时,父母的反应通常是知错故犯罪加一等。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就用责骂、讽刺、否定、羞辱等更严厉的方式来批评、控制,骂到孩子听为止。
这背后有个神奇的观念,好像让孩子感觉越糟糕,他就会越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越快的改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种方式真的有效,那批评应该能消除所有的问题行为,但事实往往正好相反,因为“批评”忽略了情绪层面的作用。
家是提供温暖的地方,不是辩论的赛场,分辩对错并不能帮助孩子改变其问题行为,也不会让问题消失。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往往有着其潜在的目的,通常可以归为“引起关注”、“权力争斗”、“伺机报复”和“自暴自弃”四类。
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基于这些隐秘的心理目的,家长越批评,孩子可能逆反情绪越重,越朝着家长预期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父母要做的是,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洞察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这个过程对父母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只有放弃“法官”的立场,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去思考,去感受,才能有所领悟。
所以说,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