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的场,一个位置正对着我的学员,3个小时,全程不配合,一直抱着膀,表情冷漠地靠在椅背上,全组人员热火朝天地讨论,都和TA无关,一副遗世独立的模样。
如果是以前,估计我就开始发慌了:是我讲的不够好吗?或者是恼怒——不想参加就别参加了,摆出这样一副模样给谁看?!
现在,我的心里是淡淡的怜悯。
一个人,要抗拒自己与生俱来的“亲合”动机,那得遭受过多么严重的挫折,才能造成这样的后果!
幸而,这样的人,不多。我们的任务也并没有那么艰巨。
以前的感受是:哎呀,这个人真烦人!——厌恶,不想接触
现在的感受是:哎呀,这个人真烦人!——好可怜,人生中居然没有体验到温暖——想帮TA,可是看样子TA好像并不想要——算了,就这样吧,众生平等,佛也只能度有缘人。
刚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遇到不配合的求助者,就特别郁闷。
一方面觉得,既然已经花钱来咨询了,我就得让人家觉得这个钱花的值,这么不配合,我就算是十八般武艺也施展不出来呀;一方面觉得,既然已经花钱来咨询了,那就得拿出点儿改变的勇气来。
你现在这个样子,不应该啊~
但是,只要说“应该”“不应该”,就还是在道理的层面上做工作;而心理,是要在内心世界做工作。
心理的改变,只有“体验”才能完成。
道理说了千千万,我承认,说的非常好,说的非常对,但是我就是不想听。
而所有的改变,最难改变的就是“愿不愿”。
曾经听来自于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的大学教授团队开发的“共情”课程,两天下来,总感觉收获没有那么大。
1年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感觉收获没有那么大。
因为“共情”,并不是只有技术和方法就能做到的。话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说,为什么要这么说。
“共情”,需要的是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体验。
曾被别人“共情”过,体验到了被“共情”的美好,体验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个人真的懂你,你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共情”别人,你才知道如何去“共情”别人。
知识(道理)就像是水,“心”就像是渠,“体验”就是渠的入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体验,为“心”开扇窗户,让“心”亮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