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看到一则消息“杀鱼弟喝百草枯父亲回应:没有打坏他眼睛 农药是一个月前买的”。事情的经过为孩子卖鱼结账11.5一斤,但孩子的父亲这两天卖11.3一斤,结账时顾客与孩子吵起来了,父亲凶了孩子几句,母亲也凶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就一气之下,喝下了百草枯。
视频中提到,孩子已经在农药店里,买了大概有一个多月了,说明他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了。这几年来,父母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干不了多少活,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父母分担。父母表示,孩子不愿意上学,性格也比较暴躁,而且还处于叛逆期说什么话都不听。其中父亲也表示了自己的愧疚,表示他本应该穿得干干净净的,正处于谈对象的年龄,但是没有办法。
杀鱼弟的经历是很令人伤心的,希望他能在医院及早康复。
从杀鱼弟身上,我看到了几个矛盾:第一,家庭变故,从小就承担起这个年龄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曾经历一些本应属于他的幸福,一个稳定的家庭、学校的教育、同龄人的交往。第二,亲子之间的矛盾,父母会要求子女一些事情,但是这仅仅就是要求而已,没有太多的情感交流,从开始的顺从,到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识后,开始表达意愿,当双方的矛盾升级后,由于矛盾的不当处理,最终导致爆发,双方必有一伤。
那么,从我这个外人的角度来看,把价钱算错了,父母要求孩子更改过来,有错么?当然没错了,而且可以说是一个很小的冲突,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这个冲突反映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呢?这种隔阂不仅仅是交流上的隔阂,在我看来,更是情感上的隔阂。设想一下,几年来,你放弃了学校,放弃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每天为了生计,为了照顾患病的父母,每天辛苦,一日复一日,没有终点,而且在你很小的错误的时候,只能得到谩骂,但是自己的付出却没有得到一点点的认同。换做是我,我会坚持不下去的。
我说假如,假如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没有问题,假如在孩子犯错之后,父母没有凶杀鱼弟,我觉得,事情还是可以避免的。我相信这样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感受了什么。那么,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多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我认为这样的相处可以让亲子之间舒服得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