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说着莎士比亚的伟大,哈姆雷特的名字也常常被人们提起,而如今,我才第一次读了他的作品。
读他的剧本,仿佛在读诗。诗一般的语言,实在是精彩,浑身颤粟不已,感觉只有高声朗诵出来,才畅快。更重要的是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智慧、博大、深刻,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木心说:莎士比亚,仅次于上帝的人。
莎士比亚何以不朽?
莎士比亚站的足够高,他是世界性的,他不单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他的出现影响了诗、戏剧、文学,以及整个文化。他的著作,如今读来依旧震撼不已,他的思想也从未过时,因为人性从不会过时。我不想有太多的溢美之词了,就像木心所说,研究莎士比亚的书早已成了图书馆,我们的评论不过是对他的喝彩。
我首先读了《哈姆雷特》,这本剧作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被称为王冠上的那颗宝石。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这些莎士比亚的名句流传极广,被人们津津乐道。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借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对人类、宇宙、生死的诸多思考,这种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广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当哈姆雷特说出这话,莎士比亚,此时仿佛是上帝,他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人类,超越了自身的存在,超越人内在的复杂性,可以看到他对整个人类的关怀,他爱整个人类。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斗争中结束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死了;睡去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去了;睡去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命运的无常,面对生活的苦难,是选择默然忍受还是挺身反抗?莎士比亚指出了,人类甘愿忍受一切痛苦的原因,是对死后未知的恐惧。莎士比亚更倾向于伟大的抗争,他说: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之前对哈姆雷特的故事已略有耳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以说简单直白。主要讲了丹麦王的弟弟杀兄娶嫂,王的冤魂不散,告诉了他的儿子哈姆雷特真相,然后哈姆雷特复仇。
整个剧本都是人物的对话,抛却了繁复的场景布置、人物动作,这种质朴的表现形式,反而可以使整部剧集中于人物本身,更为纯粹的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性格、思想。伟大的作品,往往没有过多的装饰,只保留其最本质的精华,经历越长时间越能展现其伟大。质朴之中,更为感人。
这部剧的结局令人意外,按照正常的构想,复仇的结局,或是复仇成功,哈姆雷特登上王座,大团圆式的结局,或是复仇失败,正义没有战胜邪恶,悲剧式的结局。但最终所有人都死了,令人惊愕不已,而这正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
大团圆式的结局,太过平庸,落入了俗套,这也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诟病之处。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人们看完戏欢欢喜喜,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没有对现实、人生、命运进行更深的思考。中国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相比较的戏曲家,汤显祖,也难脱窠臼,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而莎士比亚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有着不同的死亡方式,即使是殊途同归。
突然想到了郭敬明,看过他的《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结局处理方式也是死亡,虽然粗糙,但是否也可以感觉到一点莎士比亚的味道?
哈姆雷特,聪明、正直,有思想,善于言辞,常常嘲弄卑劣之人。当他知道真相之后,他没有直接去复仇,而是装疯隐藏自己,等待复仇的时机。但他迟迟未去行动,这也体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犹豫,柔弱,缺乏行动力。他善于反省自己,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他自白道:我现在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要怎么怎么干。”而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为了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为了三分懦怯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
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大臣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当他得知父亲被杀后,立刻叛变带兵攻入王宫。也许正是哈姆雷特缺乏绝决的内心,造成了他的悲剧。木心说:一个思想过度的人,行动非常软弱。
当哈姆雷特错杀了大臣波洛涅斯,逼疯了波洛涅斯的女儿,他同样是杀死了别人的父亲和妹妹,他的最后的死也算是因果轮回吧。
而雷欧提斯为了杀死哈姆雷特,在剑上涂了毒药,最终自己同样被刺伤。这陷人自害的结局,仿佛命运之中自有审判。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当他刚出场时,感觉他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如他对儿子说的一段话:“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住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以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自己的意见;接纳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这段话充满了智慧,让我佩服不已。但到后面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老好人”,谄媚权贵,说话啰嗦圆滑,这就是所谓的道貌岸然。看来一个人有智慧,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终,他在王后寝宫偷听谈话时,被哈姆雷特杀死。这也许是他应该的下场。
奥菲利娅,大臣波洛涅斯之女,也是哈姆雷特的爱人。当她父亲害怕哈姆雷特玩弄她的感情,因而让她与哈姆雷特断绝来往,她就照做了;当她父亲为了测试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而让她与哈姆雷特相见时,她照做了;当她父亲被杀,她发了疯,最终失足溺死。她在这部剧中就是这样一个无关轻重的角色,她对一切逆来顺受,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也许这样的女人形象正是莎士比亚那个时代女人的典型特征。
乔特鲁德,哈姆雷特之母,她是否参与了王弟杀兄的阴谋?剧中虽没有明说,但应该没有。王弟篡位之后娶了她,虽然这种行为不耻,但她作为一个女人,又怎么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只能逆来顺受,和奥菲利娅一样,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她很爱自己的儿子哈姆雷特,一直在回护着他,当新王给哈姆雷特毒酒时,她为了庆祝哈姆雷特比剑的胜利,错喝了毒酒。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是伟大的,虽然她违背了伦理道德,她的灵魂有了污点,她这样的命运又是否是应得的?这真是一出悲剧。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有伟大的人格。他是哈姆雷特唯一相信的人,也是哈姆雷特唯一倾诉的对象。真正的朋友,友谊,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需要的。在哈姆雷特临死前,他也想喝药自尽,他说:“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古罗马人,无畏、忠诚、骄傲。但哈姆雷特极力劝阻,让他把真相昭告世人。
霍拉旭最后的一番话是很好的总结: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人自害的结局。
在这部剧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每个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受到了命运的审判,而莎士比亚是这最后的审判者。
莎士比亚,这一个仅次于上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