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儿子能做到非常投入;和小朋友玩耍儿子能做到乐此不彼;玩手机 儿子能做到情不自禁......只要不是写作业,他都乐意去尝试,唯独家庭作业让我头疼不已,儿子从来不惦记学习的事,都是在我催、逼的情况下,不情愿的去写。这几天我看了胡灵敏教授《陪伴成长》中的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一文,让我感受颇多。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位老农用牛耕地时总是把牛缰绳拉得很紧,导致牛的头一直向后仰,眼睛看不到前方,牛感到非常不舒服就会反抗,久而久之让一个非常温顺的牛,变得非常暴躁,倔强;而胡教授的爸爸则把缰绳放的很松,牛也跑的很快,无论拉犁,赶车都很省力,效率也很高,时间长了可以放开缰绳,让牛自己把肥料拉到地里。这说明方法很重要,越强迫,问题变得越糟糕。教育孩子也是这样,越批评,越强迫反而使孩子会跟你背道而驰。于是上个星期天,我跟孩子说:“本周的作业你自己安排。"孩子答应了。他打算周六上午玩半天,下午把作业写完。周六午休后孩子主动拿着作业开始写了,看到这个情景,我心里非常高兴,虽然那天下午他没有把所有的作业全写完,但他能自己想着做作业,可能就是好转的开始吧。他说剩下的作业到明天再写。我说:"你自己安排。”第二天下午孩子又自己主动写作业了,通过这个事实,我就在想,可能是我管的太多了吧!本不是自己的事,非揽在自己头上,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孩子也不痛快,甚至还让孩子产生了怨恨,真是得不偿失。
胡教授还举了个灌溉的例子。有位老农从不动脑筋,想办法把渠里的水引到该去的地方,只是不停的忙碌,最后又总是有那么几个地方进不了水,只好无奈地用水桶提水浇灌,弄得满身泥水,精疲力尽;胡教授的爸爸则是先修渠,再灌溉,在灌溉的过程中,可以悠闲的坐在地边聊天,任务完成了,发现大片田地满是水痕。所以,做一个善于向别人求教,乐意改变自己并且能够自己觉悟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先给孩子铺平道路,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走。如果等到遇到问题了,再寻找答案,可能已为时已晚。
好的习惯养成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好的教育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教育孩子,除了对一些原则性问题的坚守,宽容也是一剂良药。有句话说的很好,问题孩子父母造!因为人在生活中是不大容易被陌生人伤害的,而最容易伤害他的,正是他最在乎、有私人情感的亲人和朋友。爱孩子要顺应他的天性,启迪他的悟性,培养他的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