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239)上②

详注《随园诗话》(1239)上②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1-04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五·二八】

 《尔雅》:“山有穴为岫。”谢玄晖诗:“窗中列远岫。”徐浩文:“孤岫龟形。”皆误指为山峦。刘琨《卢谌》诗:“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宣尼即孔丘也。谢朓《秋怀》诗:“虽好相如色,不同长卿慢。”长卿即相如也。康乐:“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扬帆”即“挂席”也。孟浩然:“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微。”“夕阳”即“残照”也。使后人为之,必有“关门闭户掩柴扉”之诮矣!杜少陵《寄贾司马》诗:“诸生老伏虔。”东汉服虔并不老。所云伏虔者,伏生也;伏生不名虔。《示僚奴阿奴》云:“曾惊陶侃胡奴异。”胡奴,侃之子;非奴仆也。“不闻夏殷兴,中自诛褒妲。”褒、妲是殷周人,与夏无干。

《尔雅》,中国古代辞书类文学作品,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中文字辞。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儒家要籍——经,被列入《十三经》中。《尔雅》是第一部字辞书,“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尔雅》即接近雅言,雅正之言。《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猊(suān ní,即龙九子之一,形如狮子),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也有认为《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山有穴为岫。《尔雅·释山》:“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释文:两山之间有水,称为“涧”。两个丘陵之间有水,称为“澞”。山上有洞穴,就称为“岫”。

谢玄晖,即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南朝萧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南齐建元四年(482)“解褐入仕”,为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十年(492),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493)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因又称谢宣城。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因又称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萧遥光事,遭构陷而死于狱中。年仅三十六岁。 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窗中列远岫,出自南朝·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

徐浩(703—782),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工于书法,聪明好学。举明经进士,起家丽正殿校理,迁右拾遗。跟随幽州刺史张守珪,授监察御史,迁刑部郎中。唐肃宗即位,授中书舍人、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坐事贬为卢州长史。唐代宗即位,授检校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迁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册封会稽县公。出贬明州别驾,迁彭王(李仅)傅、会稽郡公。建中三年,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为定。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1篇,传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大历三年(768)书。碑刻楷书有《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张庭珪墓志》。

孤岫龟形,出自唐·徐浩《宝林诗帖》,楷书,来源为明拓墨池堂选帖。原文: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琊台。孤岫龟形在,深泉鳗井开。越王屡登陟,何相传词才。塔庙崇其巅,规模称壮哉。禅堂清溽润,高阁无恢炱。照耀珠吐月,铿轰钟隐雷。揆余久缨弁,末路遭邅回。一弃沧海曲,六年稽岭隈。逝川惜东驶,驰景怜西颓。腰带愁疾减,容颜衰悴催。赖居兹寺中,去士多盧能。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永愿依胜侣,清江乘度杯。

刘琨(270—318),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刘琨出身大族中山刘氏,青年时与范阳祖逖为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志意雄豪。有文名,在洛阳时,与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等号称“金谷二十四友”。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先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永兴二年(305),刘琨奉东海王之命,率军至长安,迎还因诸王之争被迫离开洛阳的晋惠帝,封广武侯。光熙元年(306),官至并州刺史,募得千余人,冒险转战至晋阳,授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建兴三年(315),晋愍帝授其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刘琨苦于力弱,与代王拓跋猗卢约定共讨匈奴刘聪。羯人石勒进攻乐平,刘琨不听箕澹劝阻,悉发其众反击,全军覆没,遂放弃长期坚守的并州,到蓟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并结为兄弟。建武元年(317),段匹磾推刘琨为大都督,歃血为盟,传檄各地共讨石勒,会师襄国。建武二年(318),段匹磾堂弟段末波被后赵天王石勒收买,段匹磾与刘琨的关系遭到离间,最终刘琨为段匹磾缢杀。东晋朝廷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刘琨仅存诗《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3首。强烈表达了效忠祖国、抗敌御侮的壮志和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悲愤之情。慷慨悲壮,深挚感人,后世广为传诵。

卢谌(284—351),字子谅,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身范阳卢氏。晋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尚书卢志长子。卢谌清敏有思理,好老庄,善属文。初尚荥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未成礼而公主先逝。后举秀才,辟为太尉掾。永嘉五年(311),洛阳沦陷,卢湛举家投奔刘琨。永嘉六年(312),被刘粲俘虏,刘粲留其为参军,后刘琨收复失地,为集参军。建兴三年(315),卢谌官至主簿、从事中郎。后刘琨为石勒所败,投靠幽州刺史段匹磾。刘琨被段匹磾杀害,卢谌投奔段末波,被段末波征为散骑侍郎。后被石虎俘虏,入仕后赵,历任中书侍郎、国子祭酒、常侍、侍中、中书监。永和六年(351),卢谌跟随冉闵行军至襄国,最终遇害于襄国,时年六十七岁。卢谌喜作诗,留有《时兴诗》、《览古诗》、《答魏子悌诗》、《赠崔温诗》、《答刘琨诗二首》、《赠刘琨诗二十首》、《赠刘琨并书》等诗歌作品。他撰写的其他重要著作有《祭法》、《庄子注》及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其中《庄子注》对后人最具参考价值。卢谌关于《庄子》的注本现已无存。

《答卢谌》,实为刘琨《重赠卢谌》诗。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宣尼”即孔子,汉成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的谥号。“西狩”指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听说有人在鲁国西部,打猎捕获到麒麟后,认为麒麟此时出没不合时宜,是国家有难的象征。因此孔子痛哭流涕,他摸着眼泪唉声叹气地说:“我们无路可走了!”刘琨说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就是说他也像孔子一样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悲哀和无奈。

谢朓,即本条“谢玄晖”。但《秋怀》一诗并非谢朓所作。

《秋怀》,南朝·宋·谢惠连创作的五言古诗,自述生平遭遇和个人志趣。谢惠连(407—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朝·宋文学家。十岁能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每见其新文,常感慨“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本州辟主簿,不就。谢惠连行止轻薄不检,原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居父丧期间还向杜德灵赠诗,大为时论所非,因此不得仕进,官位不显,仕宦失意。为谢灵运“四友”之一。他的诗作,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却不相上下,运调轻灵,用词清艳。他的一些乐府诗,则颇有牢骚不平之气。《诗品》将其诗定为中品。后人把他和谢灵运、谢脁合称“三谢”。《隋书·经籍志》载有《谢惠连集》6卷,明代张溥辑有《谢法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后世学习和模仿谢氏家族文学的人很多,以至于还出现了“谢康乐体”、“谢惠连体”这种专门的称谓,可见他们的影响之深远。

虽好相如色,不同长卿慢。原文为“虽好相如达,不同长卿慢。”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史载,司马相如家贫无以自业。但以其才华赢得了富豪之女卓文君的欢爱,两人私奔后开办酒店,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粗衣与奴婢一起劳作,不耻其状。其品行颇为后世不拘礼法之士所称道。达:通达,不拘礼。长卿:相如字。慢:傲慢,玩世不恭。

康乐,即谢灵运(385—433),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早年寄养在钱塘杜家。后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一年后,称疾辞官。元嘉三年(426),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亦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出自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挂席:都是张帆行舟的意思。石华、海月:两种可食用的海味水产。《临海水土物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微。出自唐·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诗。原文为“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浮。”

附:唐·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郎官旧华省,天子命分忧。襄土岁频旱,随车雨再流。云阴自南楚,河润及东周。廨宇宜新霁,田家贺有秋。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浮。寄谢东阳守,何如八咏楼。

杜少陵,即杜甫。

《寄贾司马》,原诗名为《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原宪(前515年—?),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卫国草泽中,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伏虔。一说是伏生与服虔的合称。另一说是作者将西汉的伏生误记为伏虔,与东汉的服虔混在一起了。“诸生老伏虔”,这里以伏胜自喻,谓后辈嫌自己衰老。

伏生,名胜,字子贱,邹平人(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八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汉书·伏生传》:“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三国·魏·张晏注:“(伏生)名胜,《伏生碑》云也。”伏生享年100岁,故称老。

服虔,字子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东汉经学家。出身清寒,进入太学受业,学习古文经学。举孝廉出身,历任高平县令,累迁九江太守,因故免官,世乱病卒。曾经注解《左传》,著有赋、碑、诔、书记、《连珠》、《九愤》等。《后汉书·服虔传》:“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学受业。有雅才,善著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中平末,拜九江太守。”

《示僚奴阿奴》,杜甫诗,诗名《示獠奴阿段》,原文:“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褭褭细泉分。郡人入夜争馀沥,竖子寻源独不闻。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曾惊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按:仇兆鳌《杜诗详注》:“鹤注:前有《引水》诗,此亦同时所作。獠奴,公之隶人,以夔州獠种为家僮耳。《困学纪闻》:《北史》:獠者,南蛮别种,无名字,以长幼次第呼之。丈夫称阿暮、阿段,妇人称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

僚奴,音liáo nú,原作“獠奴”,后改作“僚奴”。释义:1、詈词。唐·柳珵《上清传》:“德宗怒陆贽曰:‘这獠奴!我脱却伊绿衫,便与紫衫著。’”清·陈维崧《水调歌头·读董舜民题后》词:“力压古聱叟,气慑万獠奴。”2、旧指作为家奴的僚人。杜甫《示獠奴阿段》诗,宋·黄鹤题注:“獠奴,公之隶人,以夔州獠种为家僮耳。”亦泛指家仆。按:所谓“獠”是古代中央皇朝对在中国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蔑视贬称,“獠”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獠人是古代中国南方的蛮人,獠人来源复杂,是当今南方各民族的先民。

陶侃(259—334),字士衡(一作士行)。原籍鄱阳郡鄱阳县,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陶侃出身南方寒门 [63],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八王之乱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因权臣王敦排挤,改镇广州。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晋明帝死后受执政的外戚庾亮忌惮,心怀不满。咸和二年(327),苏峻、祖约之乱爆发,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五年(330),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咸和七年(332),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咸和九年(334),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安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获赠大司马,谥号“桓”。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因陶侃独特的行迹,招引史家不同的评述,使其成为了两晋之际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著有《陶侃集》二卷,今已亡佚。陶侃有子十七人,但只有九人见于旧史记载,其他都没有什么声名。另,陶氏,陶侃第十女,嫁名士孟嘉,即陶渊明外祖母。

陶范,小名胡奴,东晋陶侃第十子(一说第九),,为其诸子中最有名之人,太元(376年—396年)初年官至光禄勋。

曾惊陶侃胡奴异,仇兆鳌《杜诗详注》:顾炎武曰:子美久客四方,未必尽携经史,一时用事不免有误。陶侃胡奴,盖谓士行有胡奴,可比阿段。胡奴乃侃子范小字,非奴也。或曰,当作陶岘胡奴。事见《甘泽谣》。泽州陈冢宰廷敬曰:陶侃奴,见伪苏注及刘敬叔《异苑》,薛梦符己辨其妄谬。然其事卒不知所出。旧有臆解:陶侃或是陶岘。岘,彭泽之孙,浮游江湖,与孟彦深、盂云卿、焦遂共载,人号水仙。有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后岘投剑西塞江水,命奴取,久之,奴支体磔裂,浮于水上。岘流涕回櫂,赋诗自叙,不复游江湖。岘既公同时人,其友又公之友,异享新闻故公用之耳。陶奴入水,卒死蛟龙,公奴入山,宜防虎豹,事相类。侃、岘音相近。但岘事僻,人因改作侃也。公尝以时人姓名入诗,如李白、云卿之类,又传写讹谬,如周颙作何颙之类。此说或亦可存。

不闻夏殷兴,中自诛褒、妲。出自杜甫诗《北征》,原文是“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褒妲,音bāo dá,亦作“襃妲”,意思是褒姒、妲己的并称。

褒姒,音bāo sì,《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生卒年不详,姒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妲己,音dá jǐ,己(妀)姓,字妲,苏氏部落女,有苏国人。有苏氏诸侯之女,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前1047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只得投降,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妲己支持纣王的暴政、酷刑。牧野溃败后,纣王奔鹿台自焚,妲己亦自缢而死。妲己曾怂恿纣王用炮烙等手段残害宗室大臣和百姓,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后来文艺作品里多以其为妖媚惑主、祸国殃民的坏女人的典型。

相关文章

  • 详注《随园诗话》(949)上

    【原书卷八·七二】余雅不喜苛论古人。阮亭骂杜甫无耻,以其上明皇《西岳赋表》云:“惟岳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指杨国...

  • 详注《随园诗话》(925)

    【原书卷八·三四】康熙戊戌探花傅玉?先生,名王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

  • 详注《随园诗话》(927)

    【原书卷八·三七】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 详注《随园诗话》(926)

    【原书卷八·三六】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

  • 详注《随园诗话》(923)

    【原书卷八·三一】近日诗僧甚少,余游天台,得梅谷;到净慈寺,得佛裔;游九华,得亦苇;游粤东,得澄波、怀远、寄尘。亦...

  • 详注《随园诗话》(924)

    【原书卷八·三三】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

  • 详注《随园诗话》(932)

    【原书卷八·四五】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

  • 详注《随园诗话》(934)

    【原书卷八·四九】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

  • 详注《随园诗话》(931)

    【原书卷八·四三】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

  • 详注《随园诗话》(933)

    【原书卷八·四七】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239)上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gu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