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是人底层的思维框架,想要获得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心智模式的有效运转。
一件事怎样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情的怎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怎么想它。面对不同的事,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把这些想法总结起来,它们是有规律的。
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从外部找原因,有人从内部;有人习惯想问题是什么,有人习惯想怎么办。
这些习惯的想法,就叫作心智模式。他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心智模式也在不停的进化。
心智模式的作用:
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情绪;不同的情绪,引发相应的行动。积极的思维经常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验证它本身的正确性,这也是心理学上有名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你相信一件事情能应付,那就会想各种办法去做,最后这件事果然完成了。这就加深了“我能”的信念,形成积极的循环。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你就会拖延、想退路,找各种做不到的理由,左右果然完成不了。就加深了“我不行”的信念...
防御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
这两种心智模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心理学有个理论流派,自我决定论。它认为,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年少是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如果你跟妈妈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的避风港,自然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如果母亲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也是自主自发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需要赞赏。
这样他的自主性就出来了,不怕做不好,而是有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困难当作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啊的能力获得了不断成长,胜任感也就发展出来了。这样一直正向激励,他的安全感来源就会从母亲转为自己,觉得自己可以的,一直循环下去,对自己也充满自信。
这就是成长型的心智模式。
反之,如果跟妈妈形成了焦虑和回避的依恋模式。他就不愿意去探索世界,不愿去面对一些必要的难题。行动的重心都在想方设法回避可能的伤害上,通过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来获得安全感。他非常在意心理舒适区,以至于看不到现实发生的变化。他的努力也不是自发的,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接纳;别人的负面评价,都会让他焦虑万分。
不断寻求安全感,就不断打压自主性和胜任感。循环下去就成了防御型思维。
总结
人是理性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斯多葛学派,到中国的老子、王阳明心学,到现代的心理学,都是在强调要用理智的力量,来引导生活,过上由内心迸发出的好的生活。
成长型的心智模式,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看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更灵活的应对方式。世界在不停变化,在思维上要让世界改变我们;世界如此复杂、真相藏得那么深邃,我们的思维也要变得复杂而深刻。
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之后会一直讲述如何建立成长型的思维工具,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