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金庸评论看江湖
“我偏要勉强”VS“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我偏要勉强”VS“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作者: 2dda1f4e3470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23:14 被阅读3次

    ​      之前看过一段话。 张无忌: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画眉。赵敏:我偏要勉强 周芷若: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殷离:这个狠心短命的小鬼。小昭:公子,这是最后的一次。此后咱们二人东西相隔万里,会见无日,我便是再想服侍你一次,也是不能的了。杨不悔:我叫杨不悔。 成昆:想我成昆一生不幸,爱妻为人所夺,唯一的爱徒,却又恨我入骨。 谢逊:成昆!

           我看过两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剧中对话和原著都有出入。我没有完整的看过小说,但是初次看到这段话仍然荡魂摄魄,久久不平。细细品味才觉绝妙之处,这段文字完全就是倚天的缩影,精粹。寥寥百字,远胜于数万字的下里巴人。

    我偏要勉强

            三月十五正日,明教上下人众个个换了新衣。拜天地的礼堂设在濠州第一大富绅的厅上,悬灯结彩,装点得花团锦簇……张无忌和周芷若正在要红毡毹上拜倒,忽听得大门外一人娇声喝道:“且慢!”青影一闪,一个青衣少女笑吟吟的站在庭中,却是赵敏……杨逍踏上两步,说道:“咱们今日宾主尽礼,赵姑娘务请重。”他已打定了主意,赵敏若要捣乱,只有迅速出手点她穴道,制住她再说。赵敏向范遥道:“苦大师,人家要对我动手,你帮不帮我?”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 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赵敏说这话的时候局面相当糟糕,厅堂上的正派人士和明教众人对她都抱有深刻敌意,而她要做的就是破坏别人婚礼,当时周芷若和张无忌的婚礼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范遥曾卧底汝阳王府中,赵敏待他很好,此时范遥心存旧恩,本想给赵敏一个台阶下,好言相劝,我想所有人都知道劝了也是白劝,赵敏的性格,明教众人再熟悉不过。只是没有人能想到,赵敏口中会如此硬气的说出:我偏要勉强!寻衅滋事却好像理直气壮一样,可是她真的勉强成功了。有人分析道,“我偏要勉强”是绝境中的一面红旗。满目硝烟中,看到远处突然立起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帜,这是提振士气的行为。若战役得胜,那么战地记者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歌颂那面及时耸立起来的红旗。“我偏要勉强”的艺术价值,就在于此。这也没错,可我觉得并不仅仅如此,我想金庸先生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不会想着如何写才能达到良好的语言艺术价值,让读者倾慕,就此展开激烈讨论,更进一步提升其价值。我想金庸不会也不屑于从语言文字运用技巧方面去获取读者欢心。不过,此句也确实有这个艺术效果。

    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周芷若在倚天中出场时大约10岁,在汉水边与张无忌相识,当时张三丰带身重玄冥神掌的张无忌求医,途遇元兵,救下了周芷若,周芷如父亲却命丧于此。张无忌知道命不久矣,无心活下去,不肯吃饭,在汉水舟中,周芷若悉心喂饭,极力相劝,也许正因为两人都是孩子吧,劝说才会有效。后来张三丰修书送周芷若到峨眉派门下。或许从周芷若第一次出场就注定了爱恨纠葛的一生,但我觉得,投入峨眉派,拜灭绝为师这才是她一生最大的转折吧。倚天的前篇周芷若一直以秀若芝兰,温柔体贴,楚楚动人的形象示人,金庸先生给她取名便寓意于此。“悲剧”是从万安寺内灭绝强迫她立下毒誓以及灭绝的死开始的,灭绝纵然有万般不是,抚养、教导之恩在一个从小在风雨凋零的环境下长大的周芷若心里永远是第一的,峨眉派给了她依靠,让她不再任人欺凌,饔飧不继。之后的周芷若在毒誓绕耳与年少倾心的张无忌之间纠结徘徊, 一边还筹划着夺回倚天屠龙,光大峨眉派。渐渐变得富有心机,让读者慢慢产生厌恶。冰火岛上下药夺刀剑,杀害珠儿,陷害赵敏,让她先前娇小可人的弱女子形象崩塌。在张无忌弃婚的堂上,手划利刃,撕碎一袭红裳,面目狰狞,说道:“各位亲眼所见,是他负我,非我负他。自今而后,周芷若和姓张的恩断义绝。”(这里也许有读者在想,救金毛狮王也不急在一时,等拜堂成亲后再救也不迟。可有的东西没法感同身受,金庸先生在修订倚天回忆起痛失长子说道:当时我写金毛狮王从金花婆婆口中得知张无忌一死的消息,把他的悲伤写的太浅了,那时我没尝过个中滋味,后来才明白)之后的周芷若便不再藏着掖着,化身一个大反派存在。 后来的 “屠狮大会”中由于张无忌心软,周芷若技压群雄,拔得头筹,第二天便要迎阵少林三僧,张无忌深知少林三僧与周芷若实力,知她一人之力断然不可能胜过少林三僧,于是当晚便去恳求周芷若,合力应敌。

           张无忌突然心中一动,喜道:“芷若,倘若我二人联手,大功可成。我以纯阳至刚的力道,牵缠住三位高僧的长鞭。你以阴柔之力乘隙而入,一进入伏魔圈中,内外夹攻,便能取胜。” 周芷若冷笑道:“咱们从前曾有婚姻之约,我丈夫此刻却是命在垂危,加之今日我没伤你性命,旁人定然说我对你旧情犹存。若再邀你相助,天下英雄人人要骂我不知廉耻、水性杨花。”张无忌急道:“咱们只须问心无愧,旁人言语,理他作甚?”周芷若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张无忌一呆,接不上口,只道:“你……你……” 周芷若道:“张教主,咱二人孤男寡女,深宵共处,难免要惹物议。你快请罢!” 张无忌站起身子,深深一揖,道:“宋夫人,你自幼待我很好,盼你再赐一次恩德。张无忌有生之年,不敢忘了高义。” 周芷若默不作声,既不答应,亦不拒绝。她自始至终没回过头来,张无忌无法见到她脸色,待要再低声下气的相求,周芷若高声道:“静慧师姊,送客!”

     小说读到此处犹如暗夜惊雷般,说不出是何滋味,只觉整个人震住了,对周芷若的厌恶反感烟消云散,似乎不自觉的设身处地理解周芷若了。周芷若因爱生恨,直到最终,她心里仍有张无忌,此时的周芷若对张无忌就像段子说的——你说敬往事一杯酒,再爱也不回头,可那人伸出手,你仍会跟他走。加上张无忌确实负她,心中怨恨,却又心有不甘,因此以他人闲言碎语起兴,可却不知她到底想要张无忌一个怎样的回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一句问心无愧,她心里是失落的,或许觉得实在委屈吧!她便引辞应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自始至终,与张无忌对话她没有回头,张无忌两次恳求她也没有直言拒绝,或许是不忍吧。她不甘,她怨恨,从小孤苦,灭绝死后在峨眉派受尽屈辱,张无忌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她精心布局,处处谨慎,不想却在婚姻的殿堂当众被抛弃,如何能甘心?此句实在让人拍案叫绝,恐怕真的只能出自金庸先生手笔了。周芷若的形象由此开始了逆转,一句倘若我问心有愧似乎向读者道尽了她十岁痛失父亲,却同时又遇到一见倾心的少年;道尽了她进入峨眉派后仍受同门欺负;道尽了她痛失恩师,犹如丧家之犬的生活;道尽了她既要遵守恩师遗嘱却又不能放弃挚爱的撕扯……此刻张无忌就在身后,甚至说起两人从前的情义,这一瞬间她思绪翻涌,她放下骄傲说出了这一句不甘,可是此处关于她的不甘也只能写到这了,再有进一步的描写反而让人觉得狗血,因此原著中以此收尾(周芷若默不作声,既不答应,亦不拒绝。她自始至终没回过头来,张无忌无法见到她脸色,待要再低声下气的相求,周芷若高声道:“静慧师姊,送客!”)。

      赵敏一生都在勉强,直到与张无忌归隐。出身王侯将相之门,女扮男装,听从父命,剿灭反元朝统治势力。先诸少林,后灭武当,又被张无忌破坏。张无忌出身名门正派,即便不做明教教主,与赵敏也是宿敌,况且张无忌身边众多女子,个个出色,还有一个自小于张无忌有恩的周芷若。如此身份,她的追求更甚于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恋,她和张无忌是死对头,势不两立,面对明教教众的误会与反对,可她一直在勉强。唯有这一次,在张无忌婚礼上的出现,这一句旁人对她的评价从她自己口中说出来了,还是在如此场合下,初次读到,神摇魂曳。这个情节是整部倚天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金庸先生在写这段时一定非常用心,这里融入了金庸先生的性格——敢为人之不敢为,敢言人之不敢言。一句“我偏要勉强”与“倘若我问心有愧呢”将剧情推向了最高潮,补全了两个主角的人物性格。在之前人设的基础上,后面再多的故事,再多的言语也不及这两句点睛之笔。 赵敏一生是幸运的,出身富贵,我们不在价值至高点讨论什么是幸运、幸福,物质生活方面,衣食无忧算幸福。这一句我偏要勉强从她口中说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可周芷若呢?比起赵敏,算是十足的悲剧,出身贫苦,十岁丧父,又丧恩师,张无忌弃婚,无依无靠。最后张无忌还是和赵敏在一起了。赵敏的一生令人羡慕,可周芷若的一生才更贴近许多人现实的生活。 俗世情爱,不得最苦。是缘是劫,自肯承当。

    END

    (欢迎各位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dda1f4e3470:关系各位看客发表评论,畅所欲言!

      本文标题:“我偏要勉强”VS“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k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