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达克效应呢?如果一个人无知到一定程度,他就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而且它不只针对某一部分人,而是我们所有人在某些层面上都有可能出现达克效应。
如果一件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比如跑步,所有人都知道世界冠军大概就是博尔特的速度,所以你很容易就知道这件事可度量,你很难高估自己。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地方,都在于那些难以度量的、模糊的指标。比如你觉得自己道德水准很高,觉得自己聪明、善良、乐于助人、比别人更开放,这些方面是特别容易自我高估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现象,叫巴纳姆效应。休·杰克曼演过一个电影,是从巴纳姆的传记改编的,叫《马戏之王》。巴纳姆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他成立了马戏团,表演魔术,欺骗了很多的人。巴纳姆效应就是说,每分钟都会有一个(上当受骗的)傻瓜诞生。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受骗?这个作者在书里演示了一段,说:“我讲一段话来形容你。你既然都读了我这本书,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做了系统的调查,每一个买这本书的人的性格,我们都分析得非常清楚。”然后他就讲了一大段的话。如果你没有做过足够的心理建设的话,你会觉得这一大段话说的就是你。“你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但是内心很忧郁的人。你有时候觉得自己非常果敢,能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有时候又会为一件事情犹豫很久。你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善良,太过宅心仁厚。”很多人会觉得“对呀,就是我”,他会对号入座,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那为什么我们在听到这些评价的时候,都会觉得它们是在形容自己呢?他说的这些中性的、模棱两可的话,或者说“你最近经历过一个严重的考验,以后可能会一帆风顺,但是你要小心把握”,你觉得这种话听起来很有道理,觉得“我最近都是这样”。一个原因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证实性的想法(人们有自证预言的倾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会忽略其他人。我们在听到一些评价的时候,脑海中只能想到自己。所以我们就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但实际上这话放到谁身上都行,这就是典型的巴纳姆效应。我们在面对这种比较性评价的时候,我们会忽略万千众生,我们只会想到自己,而且只会想到自己身上能够验证这些评价的部分,所以我们会对他人的看法产生偏见。
以上摘自《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982673/458385ecf5645dc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