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在《答周道通书》一文最后说: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所谓的“气”。程颐讲“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这也是因为学者各自落到了一边,所以程子只得如此来讲。若能明白见到自性,那么,气即性,性即气,原本就没有性、气之分。
人与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对“自性”的了解程度。当一个人对自己都不甚了解,根本静不下来,自我良知也有可能被隐蔽,那么他的一生有可能始终是向外求。
一个认识自己的人,是怀着某种使命召唤而存在的人。他时常能够听得见内在的声音,所以良知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精神伴侣。
人性的良知不可缺少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也就是所谓的“气质”,也就是人的本性,不可分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的通俗一点,恻隐之心是对他人命运的关怀,也就是人类的命运都与自己有关。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深刻的关怀。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知耻而后勇,耻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丧失了羞恶之心,基本上无药可救。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这句话强调一个人如果有羞耻之心,就能够分辨善恶,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施行义的开始。历史上也有许多例子,比如杨震拒绝贿赂的故事,他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体现了这种羞耻之心。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谦逊辞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这句话强调了辞让之心在礼仪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辞让之心体现了人们在交往中保持谦逊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礼仪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培养辞让之心,使人寻求到更好的自我感觉的同时注重他人的感受,以礼待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个人没了是非之心,智慧基本上就没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一旦丧失,结果可想而知。
同情心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人人本性具足,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拥有四肢一样;离开了这四端,人在大地上几乎寸步难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