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调养日记‖夏至:昼晷云极,宁心安康

调养日记‖夏至:昼晷云极,宁心安康

作者: 潺潺的日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6-23 16:17 被阅读0次

璿枢无停运,

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

——权德舆《夏至日作》

今年的夏至时间为

2023年6月21日 22时57分37秒,

农历 2023年五月(小)初四。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夏至这一天,

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意味炎热将至,

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即将到来。

在北半球,

这一日的白昼最长,

这一日的日影极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五月中,夏,假也。

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

阳气也开始达到极致。

夏韵怜疏影

摇扇听荷声

熏风动浮云

夏至三候

宵漏自此长,微阴生九原。夏至时,阳极阴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逸周书》:“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

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能治伤寒寒热、喉咙肿痛。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夏至节气健康预测

夏至处于癸卯年三之气阶段,“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客气阳明燥金加临于主气少阳相火之上,司天政令得以施行,“夏行秋令”,金从火化,故燥热交合,发生干旱,要待到四之气下雨时才能解除燥热气候,万物得以滋泽。此时呈现燥、热、湿三者夹杂互争,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结合全年火运不及,应于人身,则心气不足,且又被燥气压制,气血运行乏力,引发气滞血瘀,病多寒热错杂之证,如心胸瞀闷、心梗、头晕,血压不稳、牙龈肿痛、目赤、眼睛昏昧不明,眼角疼痛,口腔溃疡。

主气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故为火克金,金被克,则肺伤,故易咳喘。胆火升腾,容易口苦、两胁疼痛,带状疱疹。上热下寒,腹中鸣响、腹泻和大便粘滞增多。燥、热、湿夹杂互争,极易引发中暑。

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至一阴升,阴阳倒转,昼长夜短,若每日太晚睡觉或太早起床难免会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此时宜“夜卧早起”。可以在中午适当小憩,补充能量,消除疲劳,以保持精力旺盛。

其次,要注重调节情绪,做到“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少发脾气、少动怒,以养心安神。《养生论》中提到,“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炎热夏季最宜调养心神,使心神宁静,方可似心中有冰,不感其热。

夏季自然界阳气充沛,万物蕃秀华实,夏长阳盛。阳气旺盛之时,亦是身体最容易亏耗之时。在炎热的环境下,人体毛孔易疏松,腠理舒张,阳气趋于表,更易外泄,此时宜“顾护阳气,避免贪凉”,正如《老老恒言》所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阳气外盛,外强内亏,中焦脾胃相对虚弱,如贪吃过多寒凉之物, 或冷饮、冰镇食物等,则易损耗阳气、损伤脾胃。老人、妇人和小儿尤其应重视。

饮食调养

咸温为主,茹苦清心

今年夏至正处于癸卯年三之气,燥、热、湿三气杂夹,宜遵循《六元正纪大论》所言:“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此时属于“中咸温”,癸卯年火运不及,气候偏凉,应热不热,人体心气不足,所以在疾病治疗及饮食调理方面以味咸性温的药物及食物为适宜。

咸以补心,火腿、海蜇、海带、白扁豆、紫菜等;亦需要苦以养心,适当吃苦味食物,如莲子、苦瓜、莴笋、苦笋、大头菜等,预防“中暑”、“上火”等。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至节气气候炎热, 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加之脾气受困,所以饮食宜选清淡爽口之物,少吃油腻、煎烤之物。且夏至“阴生”,可适当滋阴养阴,宜食如:冬瓜、莴笋、生地、百合、西红柿、银耳等。

民谚中蕴含诸多夏至养生的智慧。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


“防苦夏吃吃鸭”,鸭肉进补,清心除烦,清暑解热。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荔枝乃夏至时令水果。

一道药膳:荷叶茯苓粥

功效:

荷叶:别名莲叶,性味有清香气,味微苦,无毒。归经:入脾经、胃经。具有清热解暑、平肝降脂之功。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做法: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克,白糖适量。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禁忌提示:体瘦气血虚弱者慎服荷叶;凡上焦邪盛,治宜清降者,切不可用荷叶。

一味中药:菖蒲

《本草纲目》:“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其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祛疫益智、强身健体,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之药。

菖蒲:性苦、辛,温。化痰,开窍,健脾,利湿。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端午气候湿热,容易患皮肤病,人们会用艾叶、菖蒲来洗“药”浴,以祛湿止痒驱虫。

我科辟秽祛湿洗浴药包主要成分:艾叶、石菖蒲、佩兰、藿香等主要作用:行气化湿、辟秽解毒。

一方:清暑益气汤

夏至适逢端午,气象“阴阳相交”,天气转热,雨水充沛,湿热互结,疫病虫害流行,乃“恶月”或“百毒月”。在这个时期,很多人会有少气懒言、心慌胸闷、头晕无力、胃纳不香等表现,宜清暑益气、芳香燥湿,健脾胃、益心肺,可选用清暑益气汤。

出自《温热经纬·卷四》: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腻黄,口渴自汗,脉虚者。

本方为治疗夏月伤暑,气阴两伤,内伤于湿证之常用方。

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上药㕮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祛暑解表,养阴生津。

一节导引:摇头摆尾祛心火

心位居上,为离卦;水位居下,为坎卦。摇头摆尾,左水温升,右火凉降,坎离交泰。可改善虚火上炎、心情烦躁的症状。

经穴养生

夏至易湿邪侵袭,多出现身重、皮肤油腻、大便黏腻等可按足三里穴、阴陵泉有助祛湿,还可以增加梳理大椎、丰隆、地机、中脘穴。此外五月赤日流火,心火最旺,宜平时多梳理心包经,特别是建议多按揉劳宫穴、内关穴。

夏至,三伏将至

“夏至三庚数头伏”,2023癸卯三伏期间,命门火为凉气所憋,三焦气化为寒所抑,肝胆生机不振,“长气不宣”,初伏、中伏厥阴少阳风火相煽,“真阴久伤”,临床多见“阳气自为升降之阴火流散”,治疗当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为法;末伏土沉、肺气缓而失宣,临床复见重强,且叠加少阴水火相争。故三伏治疗,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为治疗大法。

故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2023癸卯年“三伏治疗”时间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7月30日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

骄阳渐近,一夜生阴

骤雨骤晴,知了流萤

浮瓜沉李,纨扇风轻

宁心安康,人和至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调养日记‖夏至:昼晷云极,宁心安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lv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