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你有没有下意识地降低对方的理解成本?
1、语速要慢
今天上午我和李莉同学一起参加了一场Yse,I can 的《智慧父母学堂》的演讲培训课程。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这位讲师的语速太快了,我都还没来得及听清楚这句,下句已经在路上了,通过大屏幕只看见他的嘴在不停地连珠炮似的动,但是却没听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我打个比方,就像有的人弹钢琴,追求把曲子很快地弹完,在走过场,但是弹完和弹好是两个级别。我猜测可能是因为这位讲师为了赶进度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我记得我的EXCEL老师曾讲过 :有一次他在给企业讲EXCEL课程的时候,他发现现场有很多小白都是第一次接触EXCEL,很简单的一个函数反复讲了三遍都不太理解,于是他果断的把后面的课程裁掉,专注于现有的知识点,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掉目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听后立刻对这位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表示佩服。要知道很多时候,授课老师为了完进度,不停地像学员猛灌知识点,毫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吸收。这位老师说:“培训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让受众听得懂,记得住,能运用,是教学培训的目的。
2、把问题表述的足够清楚
我们在表述过程中,心中有一副很熟悉的画面,本以为别人一定会懂,但是往往不是,对方升起的是另一幅画面。举个例子,下午我正在上班,老公发来微信:“孩子的学费交了没?”我本以为他在问老大英语课外班学费有没有交 ,但是却不是 。他问的是:老二的保育费餐费我有没有交,如果我没交,他就交,避免两人交重复了。”你看,同样是“孩子的学费交了没?”我俩脑子里升起的却是不同的画面。当两个人有共同的语言背景时候,可能对方能猜出来你在问什么,但是当俩人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背景的时候,就会导致所问非所答,沟通不畅引起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群里发问之前,一定要把我的问题表述的足够清楚的原因。用足够的定语去限定我的问题,在发问之前给到对方足够的语言背景信息,让对方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虽然过程中会花费我一点时间,但是却降低了对方的理解成本。永远记住,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为对方提供便利。
再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次即兴演讲我出的题是:谈一谈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我的本意是:要想彻底地改变一个人,需要改变这个人的人际交往环境。如果不在外围建立起一个新的人际环境,他很可能被原有的人际环境拉回,打回原点。但是当这位朋友抽到这道题目的时候,谈的是:一到冬天,北方的天气有很严重的雾霾,环境不好,但是南方的天气却很晴朗。。。。。。。,他回答的并不是我想要的。当时,我立刻意识到:我应该把我的的问题描述的足够清楚。所以在一分钟视频打卡组里,我再次把这道题目抛出时:我先把大的背景情景给到大家,以下为引用:
《曾国藩如何从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但是人都好面子,通过外人来监督自己,往往才是最有效的,这就好比说一根基因不太好的竹子,它自己长他可能长得弯弯曲曲的,但是你要把它种在这个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它要跟这些竹子争抢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曾国藩说这是“师友夹持”。
当我把问题描述的足够的清楚,对方立刻明白我在问什么,对方能够根据我的问题作出精准回答。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个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弄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从现在开始,刻意地去练习如何提问问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