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作者: 5a4b36870a63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14:37 被阅读614次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以戒为师,就是摄心。

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虽然看似有益处,但是随著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

“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而三无漏学,即是达到解脱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三种修行方式。

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

“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讲道:"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华严经》道,许多从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是做人间、欲界天、色界天的国王和天主的。

十法云地 (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九善慧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

八不动地 (华严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

七远行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

六现前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

五极难胜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

四焰慧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

三发光地 (华严经云:菩萨第三发光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离垢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

一欢喜地 ( 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

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

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寂静、广大……。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

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

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三地菩萨进入深广禅定修持                                              三地菩萨名为发光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在听闻正法、思惟法义、解悟真理、为法忘躯、依法修行、广修福德,普渡众生……等各方面的实践问题,已经做得非常彻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体验中,深刻的领悟到:

欲根治无量众生的烦恼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烦恼心病,将身心超出世间爱欲生死的束缚范围,一心专注在佛道智能的追求中,才能以我们所修证如虚空般地的广大悲智,彻底的对治众生的无量烦恼病症。所以此地菩萨时时刻刻,以其无量利益众生的哀愍心,在寂静无人之处,收摄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

因而以无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汇集成专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众生的散地界限,进入色界、乃至无色界的禅定境界,而逐渐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显发如太虚般的智能光芒。诚如经中所说:「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主喜乐,住第二禅。

离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

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怼,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身,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

三地菩萨在广大悲智愿力前导下,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禅定法荣生起贪染之心。因为心力不执着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相关文章

  •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以戒为师,就是摄心。 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

  • 《楞严经. 卷六.四种清净明诲章》——四心不除,尘不可出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

  • 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

  • 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

  •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

  • 修行三决定义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

  • 佛说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pi 同音”辟“)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

  • 楞严经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戒定慧三学统摄于戒,戒本身便是一大法门,但要明“戒体”与“戒相”。...

  • ❤开启的原动力❤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pi)奈耶(ye)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she)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of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