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气杂货店
01.
每天早上,在我走去地铁站的路上,总会碰见一个和我相反方向的男生,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差不多的路段。
他总是戴着耳机,看着前面的路一直走着,目不斜视。而我却不同,常常喜欢四处看看,不论是人还是风景,因此长相很有特点的他很快被我注意到并记住。
某天我出门晚了一些,还没走多远就看见他从对面走来,此时我常会自言自语一番:“他都走到这儿了,今天我可能要迟到了。”
偶尔,我即将走到地铁站才见他姗姗来迟,心里会默默调侃起他:“今天你比平时出门晚了一些哦。”
一直穿深色系衣服的他在最近换上了白色的羽绒服,这让我觉得惊奇又好笑,以至于路过时盯着他看,在心里像朋友问候一般地说道:“最近买新衣服啦。”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种相遇,这些相遇有个共同的特点,它属于两个人,而我和他之间的相遇不同,每天准时准点地擦肩而过,在不惊扰他的情况下,自己的生活悄悄多了很多小乐趣,这种相遇只属于自己一个人。
或许是路上太过无聊,我开始习惯根据遇见他的地方,来推断两个人谁出门早一些,谁出门晚一些。
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过是路上遇见个人这么件小事儿,怎么会被当成小感动悄悄收藏着。
上班时的天气总是经常变化着,雨雪风霜都有,而每天都会遇见他这件事,在这半年里从来没有变过。
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时代里,所有的知识传播者都在鼓励我们接受变化、拥抱变化,而那些少少的不变的东西,才变得更加珍贵,例如父子母女关系,例如每年都要回家团聚的新年,例如这一场和陌生人的定时定点相遇。
02.
在我刚做目前这份工作时,由于初来乍到,和同事们不够熟悉,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成了我最依赖的人。
他是一个台湾设计师,专业出众,经验丰富,偶尔调侃自己,说以他的年纪可以做我的老爸。
作为新人的我在很多方面都很生疏,他慢条斯理地给我讲各种知识,从一个品牌的初创、发展到目前的现状,从台湾广告的创意延伸到自己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加之对专业要求十分严格,这让身为小白的我在尊敬他的同时带着一些些畏惧。
某次我在他的指导下写品牌故事,改了五六版后,我将最终版发给他便下班回家,地铁里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怎么还是和之前一样的问题?”
不带表情和语气词,这些文字看起来冷冰冰,一下子让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怀疑他对我失望,又或许他根本就不喜欢我。
事实证明,这些负面情绪是自己多虑导致,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开心地和我聊天,把时尚杂志借给我看,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在我还没回答时他便抢答起来:“我看过你的文章,最大的梦想是给爸妈打钱。”
在我们越来越熟悉时,他便开始要回台湾,离开时他和在场的同事一个一个拥抱,最后抱了我一下,我只记得自己在说出“再见”两个字时眼睛酸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仰起头最终没让它掉下来。
半年里,身边的同事来来去去,相遇离别成了一种常态,而和台湾同事的离别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或许那时,我刚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朋友,刚刚在这陌生的地方建立起一个连接点,而和他的离别正好让这个连接点断掉,我再次失去依靠,失去那种熟悉感。
相遇是一个故事的开始,而离别,则是一次成长。
03.
除了以上“相遇”和“离别”的感动,这半年里我接收到太多来自非身边人的感动,她们常常通过留言、私信等方式直接告诉我:“我好喜欢你”。
每每收到这样的留言,我总会一个人傻笑,心里乐开了花,脸上也漾开了掩饰不住的笑意,常常惹得同事调侃一番:“啧啧,又在和哪个帅哥聊天啦,开心成这样。”
都说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被理解、被偏爱是表达者的幸福,在这个人们更愿意去关心明星的猫的世界里,普通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翻江倒海常常没人愿意聆听,此时倾诉就成了一种奢侈。
作为写作者,他常常需要挖掘内心、掏空脑袋,寻找灵感,偶尔痛苦着,但他总体是幸福的。
文字是情感的宣泄口,是精神的振奋剂,倾诉是他的常态,且拥有被人倾听的奢侈,即使倾听、反馈的人并不多。
我很害怕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怕被人认为不够深刻,怕被人误解,更怕被人看穿,而对一个不会写他人故事的我来说,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在暴露自己。
那些时常接收到的“我好喜欢你”,让我选择坚持写一写,再坚持写一写。
很认同柏邦妮的一句话:一个肯对世界暴露自己的人,不仅仅是有表达欲,还有,他深深被爱。只有一个确信自己被爱的人,才会这样毫无顾忌地袒露。
文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支撑得住长篇大论,支撑得住完整人性的展示,也藏得起翻云覆雨的海,可以让写作者的形象饱满起来,而不至于陷入单一扁平的形象窠臼中去。
我很感谢一次又一次在深夜敲下的这些文字,带过我生活太多的感动和动力,而这些,都值得我细心收藏。
(图片选自《花瓣网》)
END
作者简介:洋气杂货店,新书《层次越高的人,越能专注做自己》已上市,个人公众号:洋气杂货店,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禁止随意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