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晚清续命者

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晚清续命者

作者: 薛宝钗的冷香丸 | 来源:发表于2023-12-14 17:48 被阅读0次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上疏同治帝时提及:“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看,由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欧洲列强在清朝百姓的唾骂与声讨中强行划分了各国在华势力范围。

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关于李鸿章其人的千秋功过早已盖棺定论。但从其过往的功绩来看,他必定是功大于过。

早年间李鸿章出身于清贵的翰林,但却并未年少得志,远离京师政治中心的漩涡后,一度曾在恩师曾国藩麾下的湘军任幕僚,因需支援被太平军围困日久的上海,于安徽老家招募兵勇组建淮军,以雷霆手段镇压太平天国,主持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顶着重重压力与阻力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身后骂名无数。

《王朝的余晖:淮军1862—1900》一书围绕如何拯救被太平军围困的饷源重地上海为开篇,从1862年3月草创淮军支援上海,到收复苏锡常地区,力主洋务运动,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前后三次出任直隶总督,真正成为手握一方大权的封疆大吏,顶着重重压力组建北洋水师,剑指左宗棠,保荐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直至《辛丑条约》后续谈判尚未结束,七十八岁的李鸿章已然油尽灯枯……

淮出于湘,同根同源。最初的淮军由于急需支援上海,招募时间仓促,其成分十分驳杂,五花八门各类人员都有,其后由地方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军事集团,不仅担负着当时军事和国防的重任,而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李鸿章与其一手创立的淮军支撑了晚清四十年的局面,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也就是说,淮军在军事现代化上的推动,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军人阶级在这一时期开始初具雏形,对于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淮军的力量也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淮军自创立之初各项规章制度几乎原样照搬湘军,这就意味着对湘军旧有属性的继承和发展决定了不久之后的未来出现的军人阶级天然就被打上了传统恪印。

诚然,李鸿章的发迹与恩师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分不开,但与以善于识人著称的曾国藩不同的是,李鸿章的用人之道不拘泥于形式,只要骁勇善战,只要战场上不当后退的怂包,对他而言就是可用之人,至于贪财好色等男人惯有的毛病,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

譬如,程学启、郭松林、刘铭传、鲍超等晚清官场名噪一时的名将皆出自淮军,他们或杀人如麻、或桀骜不驯、或好色如命、或眼高于顶,无一不是世俗之人眼中的刺头,但曾国藩不同,于他而言,只有走正途的文人或身家清白的农人才入得其眼,能够为其所用,这也导致他错失鲍照、程学启,白白被慧眼识珠的李鸿章捡了个大便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李鸿章在晚清外交活动上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在涉及国家利益与主权,以及对于可能引发国内社会动荡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可谓不谨慎,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下,仅凭一人之力根本不足以挽救这个大厦将倾的腐朽王朝,当一个从诞生至灭亡近300年的王朝气数将尽,标志着李鸿章的时代结束,历史也将迎来新的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晚清续命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qw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