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0月,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治疗历时四年半时间。今年夏天,我对象的姐夫因病去世,治疗一年半时间。我父亲和我姐夫患病相同,病治疗方案也基本相似。但两个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个走理性,一个走感性,令我感悟不同。
两个分别重感性、理性的家庭我父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看书很多,琴棋书唱及做买卖都行,口才很好。我们家的人都比较孝顺,我奶奶除了冬天以外,其他时间一直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的父母对我奶奶从来没有半个“不”字,说话都是和颜悦色,我一直以我的家人为骄傲。我的哥哥兄弟从农村出来创,在外边干的也不错,我及我哥哥也是村里人的骄傲。我们都非常理智。
05年父亲去医院检查,当医生让父亲把我叫去单独告诉我父亲的病时,我立即让我对象开车拉着父亲去市医院复诊,后又叫上我叔叔陪父亲去省立医院检查治疗,期间我打电话告诉我的哥哥、兄弟,治疗方案完全听从医生的建议,感觉一切有条不紊。父亲定期去省医院复查,在省立医院做过多次手术,每次两周,都是第一周由我陪同,手术后第二周由我弟弟、弟媳陪同,我哥哥由于店里忙出钱多出力少。在父亲治疗的四年半时间里,我们以最小的人力投入,应对着父亲的疾病。父亲去世后,我们虽然悲痛交加,但很快便转换出来,各忙各的事,也没有全天陪同安慰我的母亲,母亲也很坚强,自己想办法走了出来。
我对象的姐夫是一个普通农民,不大说话,有两个女儿。去年春节期间姐夫被查出病以后,大姐立即打电话将我对象和他大哥,姐夫的三个哥哥兄弟,以及她的女儿女婿都召集到医院里,商议该怎么办。确定在区医院治疗后,姐姐及两个女儿女婿守在医院。姐夫的哥哥、兄弟、姐姐、我对象的弟兄们不断过去看望,有一次我去看望看到人来人往,感觉人情味十足。
后来治疗效果不行,转到省立医院,姐姐及他的两个女儿女婿都守候在医院,他的小女儿女婿曾拿着片子去北京找专家诊断。整个治疗的一年半时间里,住院期间,姐姐和她的两个女儿女婿们基本都聚在一起,小女婿曾请假一个月陪同,小女儿的服装店也不干了。
我曾觉得不可思议,她们为什么不把人分散一下陪同,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也以免把大家都累垮。现在姐夫已经去世了,姐姐的大女儿一家人和她住在一起,小女儿经常过去,她们长时间走不出来。姐姐还经常到我家来,看望婆母的同时,一遍遍叙说姐夫生病去世的过程,从叙说与我们的认可中得到心理安慰。
这是两个家庭不同的对待亲人的模式,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感觉。我家的人理性很强,遇事不慌,处理事情有条不紊,但亲情感觉不足,。大姐家理性不够,感性很强,遇事乱作一团,有困难时大家一起上,有不顾一切往上凑的精神,感觉亲情特浓,但让每个人都很累。
生活中,我们经常过于偏感性或者理性,过于感性容易不理智,过于理性让人觉得冷漠。根据坎农—巴顿理论,对情境的认知评估同时产生情绪感受与生理反应。情绪是由认知产生的,如果认知不清,会加重或减轻情绪反应。如果能加强认知,左手握着感性,右手握着理性,不断增强自己的身心悟性。根据家人的需要,随时付出自己的亲情链接,让家人感受到关心与爱,又能理性的思考决策,那生活就会更轻松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