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的课备的很细,内容涵盖了以下几种情况:水面上升,水面下降,水面溢出。但课中的几个细节问题,我仍觉得有待商榷。
一、排水法必须得把物体完全浸没水中吗?
课堂上,教师讲解排水法时,指导学生运用排水法需要注意的问题:物体必须完全浸没水中。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物体如果不完全浸没水中,即:一部分浸没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能否运用排水法求出物体的体积?
答案不唯一。如果投入的物体是规则的,则可以利用水下与水上高度的比求出物体的体积。虽然规则物体,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公式来求体积,但在用排水法求物体体积时,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求规则物体体积的题目。
如果投入水中的是不规则的物体,则无法运用刚才的方法来求体积。
二、求冰块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吗?
如果不考虑其物理性质,即:冰化成水后的密度变化情况,单纯从数学角度求体积的话,也可以用排水法。
但这种情况下,使用排水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种情况可以快速投入,在冰来不及融化的时候,就计算出它的体积;另一种情况可以破坏冰块,待冰块完全融化后,再根据上升的水的总量,求出原冰块的体积。
三、关于数学史
排水法始于阿基米德的皇冠问题,但在这之前,人类也经历了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漫长历程。
怎样把数学史的相关内容恰当地融入教学中,课前引入、课尾了解还是贯穿始终?要带给学生的是了解还是体验?哪一种方式更切合现在的教学实际?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想,数学题是做不完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题的解法,而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