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每天写1000字文艺调频
是什么杀死了坐视不管的主动?

是什么杀死了坐视不管的主动?

作者: cba5ee8e35e6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21:07 被阅读85次
    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重庆坠车视频曝光后,大家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一方面为逝者哀痛,另一方面也在进行道德评判。但用如此沉痛的事情去唤醒部分人的思想觉醒,实在是过于残忍。

    你有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杀死了坐视不管的主动?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中习惯性保持漠视?

    敢于见义勇为的人向来被人们称为“英雄”。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所以一旦有人在一些带有危险性和攻击性的事情中挺身而出,就容易被称赞。毕竟面对插手别人而容易引火烧身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会敬而远之。

    如果大街上有人吵架,不出几句话的功夫,当事人周围就会被围满看热闹的陌生人。好奇心会让陌生人驻足观望,甚至是录小视频实时分享。至于要不要上前阻挠制止,那是人民警察和英雄要做的事,陌生人是不会考虑这些的。

    喜欢看热闹,擅长看热闹是我们长期以来的诟病,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因为从古至今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看人闹的人,有事情发生的地方就会有“看客”。这种本能经常让看热闹的人忘了当时的所处的环境。

    电影《警察故事2013》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名男子拿刀捅了人,看到警察后吓得站在楼顶以死相逼。一个镜头探下去楼底围满了看他跳楼的人,见他迟迟不跳,这些驻足的“看客”中竟然冒出几句有些急躁的“你到底跳不跳啊”!

    这群人中没有谁真正关心楼上男子的死活,反正就是热闹一下,就算真出了事情也几乎跟看的人没干系。这种带有一丝挑衅不嫌事大的心态,是多么可怕的存在。

    梁晓声撰写的《那些忐忑的中国人》中也明确探讨了“热闹”一词,这种带有斗殴性又有围观者的“热闹”是中国的土特产。世上本无多少热闹,有了一双双好奇又惊喜的眼睛围盯,这个“热闹”才能一直热闹下去。

    当带有危险性质的事情发生时,绝大多数人脑海里会闪过一个念头就是“自保”。不论什么时候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最重要,毕竟命只有一条,想当英雄的机会却有很多。

    从一出生开始,大部分人接受的信息都跟自我保护有关。我们咿呀学语时,母亲就喜欢再三叮嘱有危险的事物都不要碰,因为年幼的我们太脆弱。等我们上学读书以后,老师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也是再三强调不要多管闲事,遇到打架斗殴有危险的事情,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不逞能”的漠视态度成为长期以来内心的秉承,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甚至是不会改变的。

    我还记得2016年的马永平纵火案,这场故意纵火案导致17人葬身火海。悲剧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成千上万的文章报道这则事故背隐藏的人性和其他。在马永平的绝笔信中他自己这样说道:“三年来经过各种努力讨薪失败了,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绝望和愤怒……我用五百年地狱的煎熬和五百年当牛做马的轮回来做为我行为的代价。但这能否引起政府和社会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反思呢?”

    原本一场价值30万的讨薪案,最后演变成价值2000万的悲剧收场,这很显然是一场巨大亏损的交易。这种听起来离我们更遥远的事情,难道不是长期漠视规则之下的产物么?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也不缺乏“英雄主义”。不论是救水中落难者的行路人,还是公交车上主动出手阻挠起争执的乘客,甚至是本职工作就有“英雄主义”精神的护士、军人等等。这些英雄身上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就是“牺牲”,不敢于牺牲的人不能称之为“英雄”。

    那为什么一直坚持红灯停绿灯行的人不会被人称之为英雄?为什么按顺序排队的人不会被他人特别称赞?难道他们就没有牺牲自己的时间么?再算上时间所包含的潜在机遇跟价值呢?那为什么没人去称赞这类的“牺牲”?因为这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规则。

    如果见他人受困我们主动帮助也变成一种规则呢?那将是我无法想象到的事态景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徒忧子:因为国家和法律对人民的保护力度不够……如扶人被讹,谁会帮你?即便最后真相大白,这过程中也能要了当事人半条命吧。
      • 许以影: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私的,不论是谁都会有先为自己着想的,害怕自己惹上了麻烦,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变得这般冷落不堪了

      本文标题:是什么杀死了坐视不管的主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wi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