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重男轻女,从骨子里不喜欢我。我生病了,他都觉得我不必要去医院!我发水痘,他说得什么烂病,不想出钱给我看!……”
“他们老吵架,很凶,三更半夜,拿着菜刀敲桌子,好多次问我:他们离了,我跟谁?……”
“爸爸妈妈话很少,他们不懂。我说任何我的想法,就一句话:不行。我永远是那个没用的孩子!……”
“他们是别人介绍结婚的,没有爱情。爸爸打赌喝酒,妈妈软弱无能。妈妈要离开,我赞成!……”
“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病逝了。妈妈觉得天塌下来了!无依无靠,我承担了家里的所有的家务,我去打工,帮别人带孩子,餐馆洗碗,可这些还不够……”
“爸爸妈妈从小外出打工,我和弟弟跟着他们四处漂泊。寄宿在陌生的学校,被大一点的孩子欺凌,管理的阿姨不分青红皂白,都骂我们两个外地人……”
“我读书以前还是挺好的,初中喜欢一个男生,被爸爸妈妈打,喜欢一个人,错了吗?他们在一起,根本不爱,是利益,相互利用……”
“没什么好说的,无所谓,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我想解决就解决的了的。就这样了!……”
看着这些稚气未脱,又经历世事沧桑的孩子,听着他们淡漠、或委屈、或无奈、或伤心的话语,我静静地听着,唯一能做的是,就是尽量设身处地地去同理到她们,“我和你一起面对”。
“你知道吗?尽管我认为这样不对,但我有一刻真的想:他们还不如死了算了!”
“我坐在窗台上,看着漆黑的夜空,没有星星,这一刻,我想:我跳下去会如何?”
“我曾想到过自杀,活着好没劲。比如,从桥上跳下去。”
……
这些都是有“曾经想自杀”的孩子,缘由是来自家庭的困顿、争执、不被理解。
父母和孩子同在屋檐下,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孩子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平等、爱的需求和父母墨守成规的父母威严角色的扮演之间的矛盾。
孩子的这种渴望和父母没有成长意识的理所当然,痛苦了双方。孩子知道去寻求帮助,父母呢?还是那个“没出息!无理取闹!不懂事!我说了算”的父母吗?
身为父母,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老公+老婆,亲蜜关系,如何去爱对方?相爱的两个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孩子去爱这个世界的开始。如果夫妻吵架闹离婚、赌博酗酒、相互诋毁和猜疑,孩子眼中看到的你们就是他们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样子。“老师,我看到的都是人性的恶!”一个孩子说。
父母要学会成长。从来没有哪门课教过我们如何当父母。当父母不需要考试,没人给我们打优良中级,没有标准答案,全靠自己摸索。不要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当和孩子之间冲突出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什么需要调整,而不是怪孩子。“我没有说话的份,他永远是对的,我从来都是错。”一个孩子说。
放过孩子。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特别是让孩子当自己未了心愿的实现机器,读什么书,上什么课,报什么班,学什么专业,进什么单位……全是自己认为最适合孩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最喜欢而选择的结果。放开他,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很怕来学校,不喜欢这个专业,来之前吵过很多次。她认为女孩子就这个专业好。根本不听我说。”
文章写到这,谈到的都是到了大学之后出现的问题。而此刻,一个15岁孩子的妈妈电话过来,哭诉老公和儿子之间的冲突,老公让孩子从阳台跳下去;一个42岁的妈妈讲到和70来岁的父母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断绝母女关系吧!没有这个妈!”
都说血浓于水,这是多大的血海深仇啊!
不仅是10多岁的认为幼稚的孩子,还是20多岁的自我意识独立的大学生,还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我们都在应对和处理家庭关系。
人生,不管哪个阶段,都有父母,或者成为父母,于人于己,我们都要去修这样的一门课:如何做父母!这一点都不丢人。
我是一切的根源。
好好努力,天天进步!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208天,坚持锻炼18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