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爱吃猫
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又如何孕育美的作品?这是三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朱光潜先生用他多年的美学鉴赏和创作经验,在《谈美》一书中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由于篇幅较长,不可能完结于一文,遂分数篇笔记,与读者共享。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美。朱先生举了个例子,当见到一棵古松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首先是实用的态度。如果这个人是一位木商,他最可能拥有的是“实用的态度”。在他的眼里,这株古松或许意味着若干价钱的名贵木料,它一定是有“意义”的,属于周遭环境的一部分。做人,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所以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之外的一切人和物,这些人和物有些对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我的生活有害,还有些则无关痛痒。我因此对他们有爱憎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我们平日所讲的“意义”,绝大多数都起于实用。实用的态度起于经验。小孩子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再遇见火,就知道避开,火于是对他有了意义。在许多人看来,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木商对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然后是科学的态度。如果这个人是一位植物学家,他最可能看到的是一株裸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裸子植物。这种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把自己的情感和成见完全丢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
这种态度和实用是相对的,因为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那目的何在呢?就在于从这个混乱的世界中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所以,植物学家还可能看到古松的土壤、阳光、水分等等相关联的事物。
而后是美感的态度。如果这个人是位画家,在他眼里,会看到什么呢?事实上,除了这棵古松,他什么也看不到。当画家在审美时,他是什么别的都不会管的,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古松本身上面,欣赏它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
三种人看同一棵古松,带着三种心境。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古松不过是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
所以在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的本身上面。而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就是美感的态度最大的特点。
比如那位画家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放在了古松本身上面,古松对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已经忘了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火烧饭,他也忘了松树在植物学上叫做裸子植物。总之,古松即是此刻的全部,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和因果,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回到我们的问题,什么是美?在朱先生看来,这种脱离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直觉”,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而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从实用或者科学的角度的分析,美之一字或许没什么作用。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不是如此呢?我们下一篇来谈。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