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已悄然而至,北方到了11月15日这天会全面供暖,南方人则使用空调取暖。那么在没有这些现代科技的古代,古人们是如何越冬取暖的呢?
1、锦帽貂裘&纸裘
皇帝冬季的龙袍,用黑狐皮制作,用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出众。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制作。锦帽貂裘、皮毛斗篷、毛领(围脖)……不仅保暖,连款式和工艺都堪称高定。
而穷人们只能是短褐穿结,以棉衣为主。唐宋时期,人们会用楮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为贫民士子的过冬首选。
![](https://img.haomeiwen.com/i8288759/0973fe12556eef35.jpg)
2、原生火源:火坑&火盆
“围炉而坐”是古人冬季常见的场景,有条件的用精致点的火盆,没条件的用泥盆,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无论在诗词还是书画中,火盆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8288759/51fd4d8184a86748.gif)
3、暖手宝的老祖宗:手炉&足炉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其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诗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说的就正是它。
4、办公神器:暖炉&暖椅
古人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用上专用的“暖炉”。皇宫内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美;民间多为陶土或铁质暖炉,更注重实际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说的正是暖炉。
![](https://img.haomeiwen.com/i8288759/561085649f78d49a.jpg)
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在他的著作中专门讲诉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https://img.haomeiwen.com/i8288759/95747fe50b484d1b.jpg)
5、川味暖房:椒房殿
花椒只能作香料?古人比你有创意!古书《三辅黄图》记载,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涂墙壁做保温材料,“取其温而芬芳也”。冬天置身其内,有御寒保暖之效。
以花椒为保温涂料的方法更为后人所效仿。《世说新语》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便『“椒为泥涂室”;而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这样的房间果然川味儿十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