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站在风口上的猪才有可能飞起来
现改为:文不对题
故乡哥的留言:三个例子我没明白你的中心思想和标题有多少关系。。。
我的回复:一语中的,这三个例子攒了好久一直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余秀华和范雨素通过现代化的媒介让更多人听到了她们的声音,而刘小样因为时代局限则没有这个机会。本来想谈便捷化的媒介让我们听到了更多人的声音,不过整篇文章在写的过程中还是有所牵强,写着写着就有点收不住了。题目也是想了半天,本想借用雷军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发现不对,就改成了这个,想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意味,可还是感觉不妥。
原文如下:
昨天发了一篇文章关于chat GPT的几点思考,对于大多数友友而言,还是持开放、乐观的太度。总的还说,对于每一次现代化的科技革新,我还是愿意保持乐观的态度。
无论如何,互联网领域的每一次革新,所带来效率的提升确实毋庸置疑,人们获取信息的量更丰富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信息不对称也愈发明显,获得真正想要的信息更难了。
每一次技术革命,总还是一把双刃剑,享受科技的便捷总还要付出点“代价”,不能被它奴役了去。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更需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去伪存真是一项需长久锻炼的能力。
抛开信息差不谈,信息化确实让更多有才华的普通人走到了大众视野。这里不得不提近段时间在文学领域爆火的两位平民作家,一位是农民诗人余秀华,一位是育儿嫂范雨素。
对于余秀华,即便大家没读过她的诗,近期应该也听过70后脑瘫诗人与90后小伙结婚的消息。确实,自己也是通过这则消息才了解到了这个人。
余秀华是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人,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高中毕业便闲赋家中,2014年因发布在网络上的一首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红网络,原诗如下: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范雨素是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人,初中毕业,在老家乡村小学做民办老师。如果不离开家乡继续干下去,总会转正。可她忍受不了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1993年,她到了北京,要看看大世界。
范雨素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坐着育儿嫂的工作。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写作。
2017年4月26日在正午故事”发表文章《我是范雨素》刷爆朋友圈,一夜成名。文章的开头,作者以老到的笔法写道: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无疑,她们俩都是幸运的,正是网络的便捷给了她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她们更是令人钦佩的,能够在生活中保有热闹的人,总会投来许多赞许的目光。
可在2001年,全民网络浪潮还未兴起,连电视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都是稀罕货。正是这一年,央视的一档女性节目《半边天》收到了来自咸阳农村,名叫刘小样的女子留的信,截取了部分内容:
夏有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可我不喜欢这里,这里太平了。
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不要什么都不知道,却感到很满足。
听到刘小样的这段对话,震撼之余,感受到的是内心的不屈,外在契合农村规训的同时,仍在保有内心的坚守。那时候,没有书看,更别说互联网了,就跟着电视里仅有的几个频道学习。
现如今,刘小样虽已隐没于市井之中,可余秀华,范雨素…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在拼尽全力的同时,现代化媒介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