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文责自负 同写快乐营0001号”

随着经济的大踏步前进,虽然这几年的增速趋缓,可总体发展趋势仍旧明朗,经济的大发展必然带来物资的极大丰富。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2017年十九大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以及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达成,落到个体层面上,是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个体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保障。
在物质生活及其充裕的当下,琳琅满目的商品铺满了实体货架。网购的普及化,我们不光能买到国内的商品,跨洋的商品也都进入了千家万户。
随着年关将近,年货依旧是值得认真对待的话题,而炒出来的年货是必不可少的。走在街头巷尾,一台大型的全自动四齿轮炒货机兀自立于摊贩中间,显得格外笨重、也不灵光。效率倒是挺高,炒一次可以装满几个自动封口的白色透明塑料袋。
一袋袋现成的批量化生产的年货零食被置于格子间货架,形状各异,色彩多样。有深褐色圆滚滚的夏威夷果,有橙黄色长条形的薯干,有羊脂白呈三角形状的无花果,有深绿色呈圆盘状的猕猴桃干…
这里依旧人头攒动,炒货依旧卖的火热,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此刻的自己,置于人群中,面朝钢铁巨兽,听着自动炒货机翻动沙粒混杂着炒货撞击内侧铁皮发出沙沙的声响,随着齿轮转动的频率规律的出着声儿。
这种沙砾磨着铁皮的声音倒是让我恍惚了片刻,回忆穿越时空阻隔,飘飘荡荡的溜到了儿时,土灶上炒年货的场景在眼前一幕幕的浮现出来。
那是每年的腊月廿四前后,沉寂了近半年的花生,蚕豆终于轮到它们闪亮登场。从播种到成长,收获,翻洗,晾晒,储罐,每一个步骤都不可马虎。当年晾晒的坚果一般得存放半年左右拿来炒,肉质会更紧实,炒出来也会更香。
小时候,一日三餐,可没什么零食吃。唯一能不限量的零食,那就是炒年货。这一天,我们姐弟俩也是期盼已久了,姐姐负责给灶膛添火,我纯属是去捣蛋的。
那会刚上学前班,奶奶也会依着我,许我跟姐姐一起并排坐着,拿个小马扎就坐在姐姐旁边。
奶奶先准备好黑色颗粒状砂石,原本是黄沙,炒的次数多了,跟大黑铁锅发生过无数次的碰撞、交融,慢慢由姜黄色变成了墨黑色。拿出储存已久的花生和蚕豆,还有米浆做的米壳子。
这时候灶膛的火已经燃起来了,奶奶会用手在大铁锅上空感觉一下温度,刚刚好,把黑色颗粒状砂石先倒入锅里,翻炒至冒出热气,下花生。通常用那种银质的铁瓢舀大半勺,太多了,不好熟,太少了,费功夫。
灶膛里起初用草垛子引火,紧接着放入适中的木头,横亘两侧,中间掏空。在草垛子的助力下,火舌慢慢的从木头下侧燃起来,充盈着整个灶膛,我这脸蛋在火光的映照下,红扑扑、亮堂堂。
一旦木头燃起来了,它的火候会非常稳定,我们好久都不用招呼它了。这时候,我和姐姐就会走到大铁锅的一侧,看着奶奶翻炒着花生。铁铲贴着铁锅翻动着砂石,那声音呲啦呲啦的,感觉头皮都发麻。
与此同时,花生也随着奶奶一起一落的娴熟动作被卷入其中,一个都别想逃。麻屋子的颜色慢慢变深,像涂了一层焦糖般,那种冒着的热气裹着淡淡的果壳香味弥散开来,第一锅花生要问世了。
奶奶一手拿着铁丝网箩筛,一手将砂石和着花生一起铲到罗筛中,细颗粒的沙石重新回锅,留下了一颗颗焦糖色的麻屋子。还没待奶奶将它们倒到箩筛,我这小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钳出了一颗,随后嘶的一声,悠长而又急促。
你这小鬼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烫着没。被奶奶发现了,我这本来烤的红扑扑的脸蛋更红了。嘻嘻,没有,奶奶。剥开它的麻房子,露出了里面的红帐子,一股淡淡的,独属于植物油脂的香味扑鼻而来,奶奶,你吃一粒不,你和姐姐吃吧。
接下来,我和姐姐可有事做了,时不时就顺来几颗,边吃边烤着火。花生炒完后,接着是蚕豆,米壳子。年味在这沙沙作响中,随着灶膛里越烧越旺的火苗,愈发浓烈,年近了,爸爸妈妈也要回来了。
“小伙子,来点炒年货吗?”年货摊上的老板问到。一把拉回到现实中,原来我前面的人都置办完炒年货了,轮到我了。赶忙撇到一旁,不用了,不用了,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做生意了。
手上提着刚买好的蔬果,兴奋的加快了步伐,好久没吃奶奶炒的年货了,买花生去,回家炒年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