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之前,先上图。这可是快一百年前,没有任何美颜功能的老式相机拍出的纯素颜。古典美人,大家闺秀,惊艳时光。她坐在那不用说话,就望着前方,是不是就不自觉的让人挺直腰杆,在她面前,很容易就陷入一种不自信的状态中啊。
“福禄深厚,乃是凤命”--他叫了一辈子的“大姐”
于凤至在那个时代,被称为“东北第一夫人”,父亲是富商于文斗,公公是张作霖,丈夫是张学良,和宋美龄关系密切。前半生看起来是不是很幸运?出身好,自己有才有貌,嫁的夫家还是当时东北的实际掌权人,她的美自带贵气。
张作霖曾受过她爹的照拂,在得知她是“福禄深厚,乃是凤命”,一方面是为还恩,一方面也是深信“将门虎子”和“凤命千金”乃是难得的姻缘,于是给她和他的儿子定了婚约。
“福禄深厚,乃是凤命”,或许吧,起码前半生的确是这样的,除了,她的丈夫不爱她。彼时她十八岁,女子最美的年纪,她嫁了她喜欢的男子。她比张学良大了3岁,他便称她为“大姐”,这一叫便此后一生没有改过称谓了。遗憾吗?应该有吧,但是没关系,她爱他。
其实也可以理解,他们成婚时张学良才十五岁,大帅独子,英俊风流,加之受当时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对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自然不满,连带着也忽略了于凤至的美,明明她那么好。
“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这是张作霖无奈之下对张学良说的话,张学良答应了。婚后他称她“大姐”,依旧在外风流,她选择了包容。对于之后的赵四小姐,她依旧包容,成全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的爱情。
不是不难过,只是没办法,只是谁叫她爱他呢?她的温柔贤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包括她的丈夫。张学良对于凤至一生感念,她死后在其坟头痛哭,说此生最亏欠一人,便是她。只是,他对于她,始终无关情爱。
“张于凤至”--一生为了一个人
于凤至的美更多在于德行与痴情,一生只爱了张学良一人,一生也便都为了这一人。
在她还是“东北第一夫人”时,她便是当之无愧的“贤内助”。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她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张作霖曾不止一次感叹“学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据说,张作霖脾气暴躁,发作起来谁也不敢拦,但是每每于凤至一劝即可消气。
对张学良本人,作为“大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问寒问暖,没有半点怨言,十几年如一日,用温柔包容默默爱着她喜欢的这个人。直至后来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她一直陪伴左右,直到确诊乳腺癌不得不远赴美国治病,从此再也没能见面。这便是她的前半生。
一个人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呢?于凤至接下来的人生是这么回答的。
于凤至在美国始终牵挂着仍在饱受监禁之苦的爱人张学良,病愈后,她无法去到张学良身边,便一心等着张学良获得自由后能来美团聚。她规划着之后的一切,并一直努力实践着。她走进了华尔街交易大厅,带着一股子股市搏杀的狠劲,为她设想的未来默默积累着。那个年代,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大病初愈,于凤至却硬生生在赌徒聚集地站稳了脚跟。
因为爱你,因为想着给你一个安稳的生活,我也可以像男人那般去厮杀。
1964年,他们离婚了。为了他的自由与安全,她签了离婚协议书。回忆录中,她这样写道:“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以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了字。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
对于离婚这件事,张学良在通话中说:“我们永远是我们,这事由你决定如何应付,我还是每天唱《四郎探母》。”于凤至说这就够了,我们永远是我们。
如果这可以换取一丝你可以重获自由的可能,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1990年3月17日午夜12时半,93岁的于凤至去世了。临终遗言,死后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张学良。墓碑上,刻着“张于凤至”。是的,冠以夫姓,这一生,就爱了你这一人。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于凤至的一生可算得上传奇。她的容貌美,才情美,胆识美,最让人动容的是这份痴情,爱的纯粹,喜欢了就是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