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崔琰生于名门望族的清河崔氏家族。崔琰不仅学问渊博,且笔锋犀利,因而受到了曹操的青睐。
当时的曹操,虽然以铁血著称,但对才人总是礼遇有加。他不但重用崔琰,还接纳了崔琰的推荐,将一个叫杨训的也拉入了自己的帐下。
不过,话说回来,这位杨训却是个会说会道的人物,一向擅长投其所好,于是在曹操自封魏王之际,他上了一道大拍马屁的奏折,把曹操的功绩吹得天花乱坠。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冷嘲热讽了,说杨训这是纯粹的谄媚,指责崔琰荐错了人。
据《三国志》记载,崔琰看了杨训的奏折草稿,于是写了封信给杨训,信上写的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大意是:你的表文我已经读过了,事情做的挺好的,虽然现在人们嘲讽你,但随着时间变化,事情也会改变的。
可这封信,不幸被别有用心的人截获,并加以曲解,告到了曹操那里。曹操一向疑心重,这下子听信谗言,误会了崔琰的本意,认为崔琰在信中暗藏玄机,言辞之中透露出对他不满和怨恨。曹操说:“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曹操的心思就这样被搅乱了,他生气地说,这崔琰明显是心存不满,怎能容忍!
从此,崔琰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被贬为徒隶,身边更是时刻有人监视。但崔琰的气节未改,依旧与世无争,其家门前依旧车水马龙,他的态度和那不屈的眼神,更是让曹操觉得面子挂不住。最终,在种种压力和误解的积累下,曹操下令将崔琰赐死。
另有裴松之引用了《魏略》的记载,对崔琰的死有了另一种说法:崔琰的一部文集,有人携带的时候用布包裹起来携带。这让与崔琰不和的小人添油加醋,诬告到曹操那里,说崔琰的文集批评朝政,所以不敢光明正大的说,读这个文集的人都把书偷偷的包起来。曹操听后怒气冲天,这才把崔琰下狱处死。
曹操,虽然功绩显赫,但其性情中的多疑和刻薄,也让他错杀了不少忠臣好友。也后世的文人墨客,提到崔琰,无不为他鸣不平,诗书中常常有为崔琰翻案的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