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的习惯:反脆弱养育‖赋予责骂批评以“仪式感”

父母的习惯:反脆弱养育‖赋予责骂批评以“仪式感”

作者: 拼搏奋斗_87ec | 来源:发表于2023-08-30 22:03 被阅读0次

有一位爸爸屡次提醒孩子注意却丝毫不起作用后。终于忍不住大声呵斥孩子道:“你给我站到墙角去!”差不多过了十分钟左右,孩子逐渐安静了下来。他开始让孩子自己解释“为什么被罚站”以及“为什么爸爸提醒了之后还要继续那样做”。

实际上,孩子在兴奋的状态下自控能力通常不起作用。因此,这个时候父母生气也好,批评也罢,他们都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这位爸爸让孩子“面壁思过”,可以让孩子迅速恢复冷静,然后开始回过头审视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这之后再告诉孩子“爸爸是因为x x才生气的,我不希望你再有这种行为",这样一来,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了。

这是一个下意识地赋予责骂批评以“仪式感” 的范例。

相信很多父母小时候犯错后也会被关进“小黑屋”,有时还会被要求“正襟危坐”后开始接受长辈的训话。如果骂与被骂这种亲子间的行为过于频繁,其效果就会越来越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让孩子做出“面壁思过“或者“正襟危坐”等非日常的行为,也就是通过所谓的“仪式”,可以让孩子很快进入严肃认真的状态当中,并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要动真格批评我了”。

通过非日常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到非比寻常的氛围,可以大大提升责骂、训诚的效果,甚至有时候都没有必要再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批评教育了。

当然,日常生活中该提醒的事情还是得提醒。与那些反反复复几乎让耳朵磨出茧子的言语上的责骂相比,让孩子在严肃的氛围中采取特定的姿势去反省,用身体去记忆。这种方式可以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

意志力和忍耐力的锻炼也是如此。亲身体验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更深的根。

相关文章

  • 14/100 持续做一件事情需要仪式感

    持续做一件事情需要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 仪式感在百度中的解释为:“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 很多时候...

  • 东西方两大史诗《伊利昂纪》与《罗摩衍那》比较谈

    一、 弗莱在论及文学的原型时说:“神话上是主要的传递力量,它赋予仪式以原型的意义,赋予仪式以原型的意义,赋予神谕...

  • 20170322随便写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赋予生活意义与活力。 仪式感甚至通过茶道与禅联结。 仪式感的本质是静心与冥想。 当我们经过仪...

  •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他们更像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

  • 反脆弱,从迈一小步开始

    反脆弱,是内心面对,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感时,所做出的行动。 (一)《反脆弱》里的火鸡和驴子 在《反脆弱》这本书...

  • 雕刻时光|赋予平凡时光以仪式感

    在这个张扬的时代,我们每天迈着匆忙又凌乱的脚步,去向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整天被生活的不确定性与重复性覆盖,却几乎从...

  • 拖拉的背后(经典推荐)

    很多拖拉的孩子,妈妈的行为往往是这样的:唠叨、批评、责骂、甚至动手。 此时,孩子外在的表现往往是反...

  • 《反脆弱》~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反脆弱》~我们拥有选择权 书中原文:选择权赋予人获取有利因素而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机会,选择权就是反脆弱性 核心概...

  • “同时做到”是一种能力

    生活赋予我们很多责任,并且都是义不容辞的。 在父母面前做好儿女,以报答养育之恩;在领导面前做好干将,以报答知遇之恩...

  • 《反脆弱》读后感05

    批评本身就是对压制的反脆弱性反应,错误的发现者乐意看到被批评者的反击,以验证一些想法。 据说让弗雷龙是一位善妒的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习惯:反脆弱养育‖赋予责骂批评以“仪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va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