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生,我还要做你的父母
——写给我们的儿女
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一篇名为《来生,我还要与你狭路相逢》的文章,读后心情不免酸楚的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关于家长与子女的文章以及论述。近日,从微信上看到一幅很有趣的对联。上联是: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见。下联是:儿女原宿债,讨债怀债无债不来。把儿女看作是讨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从子女们一落生开始,我们就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他们的身上,希望他们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吃你的、喝你的、花你的,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父母忘记了自己教育的责任,只顾着一味地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忽略的对她们精神的关心和人格道德的培养,造成孩子缺少爱心,儿女则把父母的关心和爱看作理所应当的事情,不懂感恩。此时的父母难免会在心里产生失落感,于是就产生了觉得肯定是自己上辈子欠孩子的,孩子是来向自己讨债的这种想法。
《聊斋》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日清晨,一个人家中来了一位出家人,出家人观察了一下那个人忽然说道:“你们家今天要来一个讨债的,你欠了人家200两银子。”说完出家人就走了。
那个人听得一头雾水,心想我们家从来没钱过任何人二百两银子啊?
这天下午,他的老婆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那个人心里突然明白了,于是他就在南墙根地下刨了一个坑,买进去二百两银子。从孩子出生开始,只要是孩子需要花钱了,他都从那二百两银子中取用,这样的日子一晃过去了三年。这天他来到存放银子的地方刨开土取出来一看,还有二十两。这是恰巧儿子走了过来,问父亲这是什么。那个人对自己的儿子说:“这是我签字的债,再给你花完这二十两,你我的债就全都清了。”
儿子听完这话,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一命呜呼。
父亲也没有过多的悲伤,找人给孩子安排后事,料理完后事掐指一算,不多不少整整二十两。
当然了这只是故事,也是人们传统认识上对父母和子女关系的一种解读。造成这种思想认识的根源还是在与我们传统教育。
儿女要为家庭光宗耀祖,要给家长增光露脸。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太大了太高了,我们所努力尽己所能为孩子付出的难道都是孩子所希望的到的吗?也许十有八九是孩子极力反对的,只是他们还小,没有反击的能力,一旦年龄大了一些之后,这种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积怨便会爆发出来,在逆反时期冲锋地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就会给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成人的父母造成极大的落差,就会产生父母是欠子女的,儿女就是父母的债主子的概念。如果不想出现这样的记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着采取国外教育儿女的模式,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然后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长加以合理引导,这样一来我们的被逼债的感觉就会慢慢弱化了。
当然啦,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想法显得是那样的幼稚可笑,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区尝试一下呢?
著名作家郑渊洁面对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想当初他一定也在心底挣扎过,但是他把孩子带回家,自己当老师教育孩子,结果呢,孩子一样成才。郑渊洁育子成才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用父亲宽厚的胸膛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这个付出中父子之间没有债务关系,就跟一对好朋友一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孩子长大后对这份朋友般的父子关系异常珍视,同时也学会了感恩。
现在我们总能看到有关国学教育的视频资料。国学教育是我们民族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始终要坚持的教育根本。传统教育中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多年来一直苦苦逼问的那个苦涩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来自我们每个父母的困惑和苦闷,并非是来自我们某个家庭自身,这应该是社会教育的突出问题,也是传统教育缺失后的必然表现。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儿女,心里永远流动着一股暖流,这也许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感觉。子女小的时候我们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从蹒跚学步到我们开始追着他们一起跑,从与子女同行到渐渐相向而行,我们慢慢跟不上他们成长的脚步,慢慢地被子女甩在某个角落,痴痴地看着他们,与子女越走越远……
也许到那时我们想的最多的该是,来生我们还能有缘再做父女母子吗?到那时我们多希望我们能在来生与子女们狭路相逢,登上同一班车,一路相伴,如影随形,也许这才是我们最终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