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1、22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9:11 被阅读19次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1、22章

    文:Recycler

    36/236.3413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

    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意】

    本章仍是探讨道的特点。道是恍恍惚惚的,但它又是真实的实在。万物因道而生,道通过万物而显现。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

    【译文】

    大德的用处,只有跟从于道。

    道这种东西,恍恍惚惚。但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物。

    虽然恍惚,其中却有万象。

    昏昏暗暗,其中却有精神。这精神是真实的--其中有信息。

    从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称不变,却观照着万物。

    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据道。

    【我思】

    德的反义词是什么?恶?邪?怨?反正不是一个好词。姑且认为是恶吧。老子说,遵从大道就是大德。老子也说道就是自然规律,有善有恶。善的遵从大道就是大德,恶的遵从大道就是大恶。自发的做好事就是大德,自发的做坏事就是大恶。大德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好事,大恶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老子一直强调德和道。难倒道就不含恶吗?

    我误解了德在老子思想中的概念,与孔子所说的德不是一回事。道是无形的形而上存在,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实在物体现其存在与作用,它显现于物的功能,就是“德”。“道”决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与特性,而一切事物都显现“道”的属性,也就是显现它们的“德”。简言之,“道”本是无形而不可捉摸的,它的显现,就是“德”。好的是善德,坏的是恶德。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道和德的关系是:

    一、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二、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的,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

    三、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道本是幽隐而未形的,它的显现,就是德。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我们所说的精气神,其中精就是根本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认为,从道不具有排他性本质和不实际存在的意义来看,道是不存在的;但从道作为世界的存在形式或运行原则掌管所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意义来看,道又是存在的。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意】

    本章通过对“曲则全”这一论点的阐述,指出“圣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守“道”,而不在于过分地宣扬自我。

    【译文】

    曲线能成为圆,弯弧能成为直,凹陷能成为满盈,破旧能成为崭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迷惑。

    所以圣人所抱持的只是一个原则,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

    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古人常说委曲求全这个道理,难道是空话吗?这是真理呵!

    【我思】

    第一句,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全、直、新呢?为什么要让自己处在曲、枉、敝的状态呢?为什么又要向往圆满的境界呢?难倒处于少的境地就是为了得吗?顺其自然不就很好嘛!何必管多少贫富呢!认为自己多就是多,认为自己少就是少。没有多少之分,谈何向往多呢?老子是不提倡多少之分,只是世道已经有了多少的概念。如果无法舍去多少的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趋向少的一面。不管现有的财富多还是少,都认为自己是少的。还要有知足的心态。不能向往更好的一面,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心态。认为自己多,认为自己可以更多,就容易使人迷惑。

    第二句,人一旦有了智慧,就会固执的分辨出自己以为的对错。就无法客观的分辨事物。打我一拳,最基本的反应就是这个人是错误的。但是有了智慧以后,就开始分析这个是不是有精神病,是不是情绪不好,是不是之前有过节,总之会想到一串的辩护理由。把老虎囚禁起来,是人的错。老虎伤人,是老虎的错。人超越界限,又是人的错。到底谁的错?想的越多,越不知道谁的错。如果没有人,老虎还在森林里。如果大自然让老虎如兔子一样温柔且多产,也不会观赏老虎。最终都是大自然的错,怪谁呢?

    第三句,与人无争可以理解,因为没有攀比,所以争也没用。委曲求全是为了自保,这点可以理解。既然委曲可以自保,那还要求圆、求直、求满、求新是为何意?一直委曲下去不就顺了心意嘛!

    这章节更像是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结合。前半句保持低调,追求完美。后半句,与人不争委曲求全。按照正规老子的思想,第一句应该改为“曲不必全,枉不必直,洼不必盈,敝不必新,少不必得”顺其自然!也是我误解了含义。曲就是圆,不必追求圆。枉就是直,不必追求直。低洼就是满,不必再追求满。破旧就是新,不必追求新。少就是多,不必追求多。如此解释比较合乎老子的思想。

    求全是目的,还是委曲是目的?目的不同,将会有不同的行为。虽然老子的思想,总能体会到消极的观点。但是消极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保存。这是老子根据大道,为了求生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个人求生,还是集体求生?更偏向个人求生,不管他人瓦上霜。如果老子发现只有贪婪、假仁义才能求生。他会怎么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如今的时代再怎么逃,再怎么避世能躲到哪里去呢?想求生,只能隐于市。如市井小人一般,如墙头草一般。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

    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他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与根底的关系。

    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牢固。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现代人做事谁不是贪多,家里的家具要多,银行的存款要多,拥有的财富要多,企业的利润要多……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 我们往往会密室自己,不知作何选择,从而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现代中国相当多企业在做品牌的时候也是贪多的,综艺Wie一个品牌包含的品类越多力量越强,有些人在做企业的时候喜欢朝品牌多远话的方向发展,其实品牌如果多元化,企业肯定就要完蛋了。企业能不能多元化呢?应该看具体情况,如果你的辅业对你IDE主业没有排斥或破坏,而能起到帮助作用,那肯定是可以做的。但是品牌要是多元化了就完了。品牌是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品牌所包含的品类越少力量就越大,繁殖越多力量就越少。

    你在看人生当中为什么烦恼丛生啊?就是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了,但没有关系,你少选就行了,这个社会诱惑很多,但你只要静心选一个就行了。所以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计较的少。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哲学的最终目的并非超脱现实,而是长久维护现实。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具有自己纯粹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存在。世界万物都是在相互关系和变化之中解构自己。在生活中遵照这种原理的人将自己彻底解构在整个自然界中。这种解构并非没学或浪漫的解构,而是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明、彰、有功、长等巨大效果。

    解构的自我并不固执某一特定理论体系或价值观,也不将某一特定内容设定为自己的目标。因此不分彼和此,也不与人相争。(我在想,也许对任何事物都能看到正反的两面。于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人们也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扩展一下,当面对侵略者的时候,采用了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这种人是属于卖国者和反抗者之间,两面都不讨好,两面都不得罪。老子的思想也就在读书人之间传播,为什么大部分民众都贯彻这一思想呢?也许老百姓关心的不是谁是侵略者,谁是执政者。只要老百姓能有口饭吃,不剥夺其生育权利,能够简单的世代延续。这是人这种动物的本能,不需要研究老子的思想,不需要了解事物的两面性。)

    ~~~~~~~~太长不看~~~~~~~~~

    简版:提倡的理论越多,出现矛盾的时候越不知怎么办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1、2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xw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