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积累词语,为分析人物和环境做铺垫。一个人写有关洪水的词,一个人写有关人物的词。这样就巧妙地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黄厚江老师的一大特色,我记得黄老师在讲《三峡》时,分别让学生积累带有“山”字旁和带有“水”字旁的字,然后分析三峡山和水的特征。如何才能找到很好的积累词语的角度呢?这需要解读文本的功力。
二、找一个看似无法归类的词,“呻吟”该归在写“洪水”,还是写“人”呢?表面看起来都不是。仔细分析,才发现应该归在“洪水”类,因为“桥”的“呻吟”,更能烘托洪水之凶猛。同时也为下文桥塌埋下了伏笔。
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同学们认为“咆哮”“舔”是拟人 都认为是拟人吗?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仔细分析“咆哮”和“舔”是拟物,而不是拟人。
四、从人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小党员在关键时刻跑到前面,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小党员最后在老党员的引领下,还是顾全大局,他依然是先人后己的典型代表。意在引领我们要从人性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
五、读写结合,让文章的主题更加明晰续写老党员会喊什么呢?老妇人会对老汉和儿子说什么呢?既要符合文章的主题,又要符合人物的个性,都能表达出来了,人物的个性还会把握不准吗?最后给桥取名字,写理由,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辨识哪个更好!这就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黄老师课堂上的每一个设计,都在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党员的先人后己,顾全大局;语言运用,为桥取名字,为名字写理由。这本身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揪”和“拉”的对比,通过“逃离”和“撤离”揣摩,“拟人”和“拟物”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严谨性;审美创造,黄老师通过揣摩文章字里行间的用意,把老党员,小党员高大的形象烘托出来,设计桥名,本身也是创造美。“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向往之,追寻之,践行之!努力成为播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的实践者!
网友评论